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谢士炎生平简介
谭长春
  1947年9月26日,北平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共谍案”,以保定绥靖公署少将军务处长谢士炎为首的五名军官同时被捕,而这位国民党军界的重要人物,竟然成了中共的地下党员,这不能不使国民党当局感到震惊和沮丧。

谢士炎,又名赵光熙,衡山县新桥乡田垅村人,1913年4月6日生。幼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1927年7月,他在白山高小毕业后,先在岳北板仓补习班学习。因向往北伐军的战斗生活,于这一年随同在国民党军界任职的伯父来到南京,先后考入工程兵学校和陆军大学,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职业军人。

“七七”事变时,谢士炎在陈诚部下当团长,曾率部在浙江衢州与日军一旅团激战几个昼夜,歼日军两千多人,日旅长亦被击毙。不久,他升任少将教官。1944年,他到湖北恩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部任参谋处副处长,后又升任参谋处长,曾以快速抢修炸毁的飞机跑道和成功地营救被迫跳伞的飞行员高志航、郑松亭的事迹著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以第六战区长官部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的身份,率代表团赴芷江受降。随后调任武汉前进指挥所主任,负责接收日伪军队的工作。因他反对“军统”利用接收敌伪财产之机大发“国难财”,得罪了一些当权者,被诬陷下狱,关了好几个月。他出狱后,住在武汉,因穷困潦倒,一度靠朋友接济为生。不久,他被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孙连仲重新起用,到长官部任高级参谋。1946年,又调任军务处处长。

谢士炎虽受到孙连仲的重用,但他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统治日益不满,对在各地掀起的大规模的内战尤为愤慨。在好友、中共地下党员第十一战区外事处副处长陈融生的帮助下,他阅读了有关毛泽东的一些著作,非常赞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政治主张,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决心为之奋斗。在国共举行停战谈判期间,他曾把孙连仲进攻张家口的作战计划交给陈融生,这份计划很快由北平地下党组织送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叶剑英手中。半年后,中共地下党组织批准他入党,叶剑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他在入党申请书上曾这样表示:“愿为无产阶级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7年春末,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部由北平迁到保定,改为“保定绥靖公署”,谢士炎任少将军务处长,继续参加孙连仲的智囊团——设计委员会的工作。这一期间,他向党组织提供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特别是保定绥靖公署的军事部署;国民党特务组织在各地的情况及一些重要军事会议内容等,他都能完整而及时地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为华北、华东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这年9月24目,以马国勋为组长的国民党北平侦察流动小组破获了设在北平东公街24号的中共秘密电台,逮捕了电台全部工作人员,抄获了许多电报底稿。由于台长李政宣的叛变,供出了谢士炎活动的一些线索,并鉴定一些署名“刘福”的电报稿是他草拟的手稿,9月27日他被诱捕,关进北平炮局监狱。与此同时,军法处长丁行、主任参谋石谅暨、参谋朱建国和赵良璋也相继被捕。

谢士炎在两个月的审讯中,无论当局怎样对他进行威逼利诱,甚至声称只要他宣布脱离共产党,就可官复原职,都没有丝毫动摇他的决心。11月30日,他在被押往机场飞向南京的途中,一路谈笑风生,并将身上仅有的几包香烟分给一起被押的同志。到了南京后,他们先被关在宁海路19号国民党政府军委会军法局,后被“送”进称为“木笼大厦”的看守所,1948年3月又被关进水西门外的陆军中央监狱。在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中,由于他同难友团结战斗,曾一度使看守班长取消侮辱和折磨人的“报数”制度,给政治犯改善伙食,允许做体操、下棋看书等。他曾对难友们说:“不出两年,形势就会改变,我们一定要顽强地活下去!”但他自己却作了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

这年中秋之夜,谢士炎在铁窗前昂首望月,思念妻儿,提笔写下《中秋寄示彦元》的诗句:“西风起兮铁窗寒,草木摇落兮梦魂不安;月华初上兮谁与同看,望铁窗兮泪阑干!”然后把诗稿一针一线地缝进衣底,以便牺牲后能传到亲人手里。

10月19日黎明,当看守打开牢门时,典狱长随即来到一号牢门前,拉长声调,高呼谢士炎及其战友丁行、石淳、朱建国、赵良璋的名字。他知道就义的时刻到了。他镇定地整了整衣服,扣好风纪扣,从容地迈出牢房,同战友一起被带到看守所审讯室,由典狱长宣布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军法局对他们进行秘密处决的执行书,然后问他们有什么话要说?当场五个人都写了遗书。他的遗书是四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起民主自由诗!”随后他们被戴上镣铐,从容地走向刑场——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广场的一片荒地。临刑时,他面对刽子手“死囚跪下来!”的叫喊,大声说:“我们从来没有下跪过!”接着喊:“同志们,我们来呼口号!”“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排枪响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草地……时年三十五岁。

次日,《大公报》在一篇报道五烈士牺牲的消息时曾这样写道:“行刑前,谢等大声喊闹,声达墙外。”

谢士炎被捕后,他的妻子朱彦元在地下党的护送下,怀着身孕,背着女儿,从北平到了武汉,住在妹妹家,分娩后,因忧伤过度,不久病死。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