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代表家乡人民来看您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昨日,北京昌平区一普通民房内,当本报两会特派记者、全国人大代表黄志明和张青娥、全国政协委员朱建军为94岁长沙籍抗战老兵饶先德老人送上鲜花和慰问金,并为老人戴上抗战“胜利花”,送去家乡人民的祝福时,乡音乡情顿时聚集,历史与现实即刻交会……
【回忆】“学车28小时便开进了盘山公路”
今年94岁的饶先德老人是长沙县高桥镇人。1940年,他离开长沙投军报国。“饶爹爹,讲长沙话听得懂啵?”“听得懂咧!”虽然已经在北京住了50多年,老人依旧乡音未改,用浓浓的“长沙腔”普通话为家乡人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十多岁在乡里,看着日本人的飞机从天上飞过去,不时丢下炸弹,牙齿都痒痒的,就一心想报效祖国赶走敌人。”
老人告诉记者,他离开长沙后,就到云南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汽车兵团,给前线运送黄油、炮弹等作战物资。“学了28个小时就要开车上24弯的盘山公路,前线急需补给,不敢走也要走。”时隔70多年,老人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穿梭在滇缅公路的崇山峻岭之间,将补给送上前线的情景。坡陡路窄,稍有不慎即车毁人亡。
老人说,虽然自己没有和日本鬼子肉搏,但是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便知战斗有多惨烈。在老人的讲述中,在场的每个人都似乎被拉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拼杀的现场。“当年,我们村一起去当兵的有18人,现在基本都不在世了。”说到此处,老人眼睛湿润了。
“长沙变化太快了,现在湘江河上有桥,河底下还有隧道。”离开长沙的70多年里,老人回过家乡18次,最近一次是去年,家乡的变化让他惊叹。问起心愿,老人很满足地表示:“现在过太平日子,不打仗了,已经很好了。”如果有机会,老人表示还要常回家看看。
【踏访】卢沟桥上,我们举手集体宣誓
昨日活动的第二站来到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上午11时许,参加活动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本报特派记者胸前佩戴着“胜利花”走上卢沟桥,同举右手高声宣誓。宣誓完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响起,雄壮的歌声在卢沟桥上空回荡,引得周边经过的游人也自觉驻足,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请问你们胸前这朵花是代表什么?”来自江西的游客吴群好奇地问记者。得知这是专门从长沙带到北京、由长沙晚报征集制作的抗战“胜利花”后,吴群和同伴非常感兴趣,“这个创意太好了,和平鸽、五角星、红旗、芙蓉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与‘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主题太贴切了,我也要为孩子做一朵!”记者随即将自己的“胜利花”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