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靖,原名宏夏,字竹懿(也作竹怡),号克靖,1895年10月29日生,醴陵县板杉乡株树下村人。父亲朱道贯,是个老实农民。母亲漆氏,生有他兄弟竹林、竹波、竹齐、竹书、竹懿等五人。他八岁时入族学读书,十四岁考入醴陵县城中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一度辍学。后得族祠资助,又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后,用半工半读的方法,使自己的学业得以坚持下去。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在北大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受到他们的熏陶和帮助,思想认识大有提高。1922年,他在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冬,朱克靖受中共北方区委的派遣,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7月,他奉调回国,被派到国共合作的广东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当时,第三军是由朱堵德的滇军改编的,军阀习气很重,战斗力也不强。按照周恩来、陈延年的部署,他带领傅烈等一批共产党员赴任,先着手在军、师两级设置政治部,向各团、营派遣政治指导员。接着,他又倡议主办了第三军军官学校,并兼任校党代表,亲自教唱《国际歌》,讲授“国民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等课题。经过上述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军队中的政治气氛,纠正了一些封建陋习,使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都有了提高。这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第三军负责拱卫广州。当时,盘踞在南路和海南一带的军阀邓本殷部,依仗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乘虚进犯西江,直扑江门,危及广州安全,他随朱培德奉命率第三军和第四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前往拒敌,并一起组成南征指挥部,先后收复高州、雷州,又消灭了海南岛上的残敌,胜利结束南征。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得知留守广州的第三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熊式辉曾配合蒋介石反共,甚是愤怒,要求军长朱培德撤销熊的教育长职务,并对受迫害打击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慰问。此外,他还请朱培德出面,联合地方实力派掌握的第二、四、五、六军,向蒋介石提出抗议,迫使蒋的反共气焰不得不有所收敛。他的工作也因此受到中共两广区委的肯定。
1926年6月,年过三十的朱克靖和萧仲之结婚。婚前,他对萧仲之说:“跟我结婚,不要希望当官太太,也不要指望发财,而是要准备吃些苦。”仅这件事,也可见他要为革命艰苦奋斗一生的思想感情。
这年7月,朱克靖所在的第三军随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并担任东路军的左翼。他在随部队攻下乐昌、翻越南岭,经湖南醴陵,再攻江西萍乡的行军途中,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坚持步行,从不坐轿。他还十分注意行军纪律,保护群众利益,曾以军政治部的名义发出通告,要求全军官兵“不拉夫,不赶牲口,买东西要照价付款”。为了扩大北伐军的政治影响,他常与政治部的工作人员赶在部队到达之前四处张贴革命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工会农会,支援北伐战争。因此,第三军每到一处,便有群众夹道欢迎。朱培德见此喜形于色,称赞他说:“还是你们共产党有办法。”广大官兵也受到鼓舞,大大提高了要为革命战斗的士气。
9月,第三军与东路军各部会合,包围南昌。但由于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第一师被孙传芳击溃,影响南昌的围攻,第三军也只得移师赣西北驻防待命。10月初,北伐军再次组织攻城,第三军负责夺取南昌郊外的牛行车站,与孙传芳部的四个混成旅激战了三个昼夜,伤亡很大。当朱培德下令撤兵时,一些官兵误以为是溃败,相率争先逃离阵地,使部队一度陷入混乱之中。这时,正好朱克靖率领一批工作人员赶到前线,他一面组织后续部队抵挡敌军的进攻,一面整顿撤下来的部队继续投入战斗,终于制止了这场混乱,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事后,朱培德对他说:“别看我手下这些军官都已身经百战,可是真刀真枪拼起来。倒不如你领导的那班青年学生。”
不久,东路北伐军先后光复了南昌,上海和南京。这年11月23日至12月16日,共产党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把中国问题列为中心议题之一。朱克靖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他被这次会议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都武汉,但蒋介石却企图在南昌另立中央,并开始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准备公开反共。这时,驻守江西的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举棋不定。为了制止这种局势的逆转,朱克靖邀请国民革命军代理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前来江西做朱培德的工作。经过他和郭沫若的努力,朱培德表示拥护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4月4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朱培德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他被委任为省政府秘书长,并推荐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朱德担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在他的支持下,方志敏等一批共产党人在南昌发展的革命群众团体也普遍组建起来。
上海“四一二”政变后,朱培德在蒋介石的拉拢下,公开倒向南京国民政府,于6月5日玩弄“礼送共产党人出境”的把戏,将第三军的政治工作人员赶出江西。朱克靖当然也在“礼送”之列。这天,朱培德邀他便宴,并劝他“脱离武汉国民政府”,“投靠蒋总司令”,遭到他的严辞拒绝。为了避免“礼送”途中遭亲蒋分子的杀害,他先派人将妻子萧仲之经九江送往武汉,然后自己则绕道湖南去武汉。据后来他对人谈及这段经历时说:“我离开江西,经铜鼓进入湖南。路上,我买了一担皮箩,装成做生意的,先回到醴陵东乡温泉的姐姐家。然后,又装成炭客子,是从东乡乘船来到武汉的。”
7月15日宁汉合流后,朱克靖受中共临时中央常委派遣,潜赴南昌,策动第三军旧部参加南昌起义。他来到南昌后,同朱德一起,在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和南昌市公安局内部组织起义队伍。8月1日这一天,在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的领导下,他和朱德率领第三军军官教导团的一千多名官兵投入战斗。起义胜利后,部队编为三个军,他被任命为第九军党代表。10月,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国民党政府军的重兵包围,损失惨重。他突出重围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开始了他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躲避迫害,朱克靖改姓埋名,先来到北平海淀区中关村,在附近租一处葡萄园,靠种蔬菜和养兔为生。1932年,经他的同学罗纪书(广西师范专科庶务)的介绍,他应广西师专校长杨东莼之聘,前往任教,并举家迁到桂林,以李竹怡的化名出现在师专讲台上。1934年的一天,他被来到师专视察的白崇禧认出是大名鼎鼎的朱克靖,引起白对学校的不满。不久,他和校长杨东莼都被一一“礼送出境”。在同乡好友程星龄的帮助下,他全家辗转来到长沙,再去江西,投奔妻舅文群另谋去处。文群当过江西省的财政厅长,当时正兼办豫鄂赣闽四省的农村合作事业。他来到江西后,文群派他(用朱笃一化名)去河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南阳办事处任特派员。他奔走于南阳行署所辖的十三个县,为扶助农民在购买耕牛,添置农具,凿井开渠,兴办水利等方面做了许多好事。但由于他关心红军的长征,关心全国抗日浪潮的高涨,特别为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留而额手称庆,曾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并给他写了几封匿名警告信。不久,他所在的办事处终被国民党当局借故撤销,他又来到南昌,被文群安排到农村出版社做总编辑的工作。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共同公布“重新合作,一致抗日”的协定。朱克靖为此感到欢欣和鼓舞。当他得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市高升巷正式挂牌办公后,决心回到自己的部队,继续请缨杀敌。他先托友人把妻子儿女送回醴陵家乡安置,并说:“如有机会,请把我的家属转移到延安去。”同时,婉拒了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要他就任省府秘书长的聘请,以表示自己归队的决心。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正式在南昌组建后,朱克靖被任命为军政治部顾问兼军部战地服务团团长。战地服务团直属军政治部领导,负责宣传和民运工作。它的成员大多数是从上海、南昌、武汉等地投奔新四军的爱国知识青年,后来发展到四百多人,分成戏剧、绘画、歌咏、通讯、民运等几个大组。他带领这批青年跋山涉水,走遍苏、浙、皖、赣四省抗日民主根据地,对发动群众和鼓舞部队士兵起了一定的作用。1940年6月,朱克靖受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委派,担任新四军联络部部长,负责做国民党一些军队的统战工作。这时,向江北发展的新四军正受到泰州实力派、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的阻挠,因为李明扬北伐时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的旧部,陈毅特地写信要他去泰州做争取两李的谈判工作。他接信后,立即轻骑赶赴泰州,向两李晓以民族大义,揭露蒋介石及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等借刀杀人、削弱抗日力量的阴谋。终于争取两李同意让出一条通道,使陈毅部队得以顺利地通过他们的防区。此后,他还将苏北有名的大文豪韩紫石(韩德勤的叔父)争取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使一批文化人也跟着与新四军合作,对社会舆论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不久,顽固奉行蒋介石反共政策的韩德勤又邀约李明扬、李长江共同配合行动,企图夺回新四军控制的苏北黄桥重镇。9月底,他又冒着危险再入泰州,面晤两李,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和诚恳的劝告,又将两李动摇不定的情绪稳定下来,表示不但不去配合韩德勤军队的进攻,还让新四军增援黄桥的部队通过自己的防区。10月间,秋汛来临,河水猛涨,新四军陈毅部在黄桥发起反击,全歼韩德勤部十二个团一万多人,并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完成丁向北发展,巩固苏中、苏北敌后根据地的任务。
从1940年至1944年秋这一期间,朱克靖一直在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工作。他先后担任过苏北参议会副议长和苏中第三专员公署专员。他团结开明士绅等中间势力,组建了各级“三三制”政府。为反击日伪军的“扫荡”,他一面领导开展瓦解敌军、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一面加紧根据地的建设,深入发动群众,保证部队供给,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努力。1944年冬,按照党中央的决定,他被抽调参加南下干部队,随江北新四军一部分主力渡江南下,开辟新的解放区,支援苏浙新区的建设。当他途径黄桥镇时,触景兴怀,曾作七律一首:
八载抗倭溅血痕,剧怜焦土万家村,
啣枚疾走惊残犬,策马宵征怒晓星;
尺土争回尝百战,一声杀敌九天闻,
莫谓重光无底事,须凭群力任贤能。
在苏浙区党委的领导下,朱克靖率领的这支干部队伍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1945年4月,苏浙解放区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决定成立行政公署,他被任命为苏浙行政公署主任,领导当地抗日政权的工作。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又随主动撤出长江以南七个新解放区的新四军北上,进入山东。12月,新四军在山东重新整编,他被任命为山东军区联络部部长兼山东军区秘书长。
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为了分化瓦解国民党政府军队,朱克靖奉中共中央的派遣。到郝鹏举部去做统战工作。郝鹏举是他于1924年在苏联学习时的同学,当时任国民党政府淮海绥靖公署主任。经过他的劝告,郝鹏举于1946年1月6日发表《退出内战,拥护民主》的通电,宣布起义,并将所部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开赴山东解放区休整。他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代表,担任了这支民主联军的政治委员。
10月11日,国民党政府军队占领张家口后,又派重兵分两路向山东解放区进攻。惊恐不安的郝鹏举又阴谋投蒋,曾派人去同国民党政府参谋总长陈诚联系。这件事被朱克靖发现后,报告了山东军区司令部。陈毅以新四军新年团拜的名义,将郝鹏举请到山东军区所在地临沂,再次郑重向郝提出只有依靠人民才有出路的劝告。郝当面作了要配合华东野战军参加莱芜战役的表示,可是,当他于1947年1月同郝一起离开临沂,返回民主联军驻地后,郝却加快了叛变投蒋的步伐。22日晚,当郝派人请他出席“军事会议”时,他心知有异,但仍根据陈毅对郝能争取一分钟即争取一分钟的指示,带着儿名警卫员前往赴会,刚一踏进郝的院子,即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扣押,连夜送往海州(今连云港市),作为向蒋投靠的见面礼。随后,郝鹏举率部向国民党统治区转移,为了惩办郝的叛变,山东军区将郝包围在苏北白塔埠地区,全歼两个师,郝自己也被活捉。为此,陈毅挥毫写了一首《示郝鹏举》的诗:“教尔作人不作人,教尔不萄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
朱克靖被国民党政府当局当作要犯解往南京,关押在宁海路十九号保密局军法处看守所,然后派他的“同学”、“熟人”轮番劝降。时过半年,他不为所动,说“要我死可以,要我投降,只是痴心妄想!”他在牢房里写了不少诗,可惜大多失散,现将仅存的一首照录如下:
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
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
一心为党国,一死何足愁?
1947年10月,朱克靖被国民党政府保密局特务押往南京郊外,用绳索秘密勒死,然后毁尸灭迹,时年五十二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