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名隆光、刚,别号仲武,笔名李刚。1909年1月13日出生在醴陵县(今醴陵市)城北门李家大屋一户店员家庭。他7岁时,来到醴陵西乡栗山坝姨母家,在姨表兄汪泽楷(后赴法勤工俭学)执教的开元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学到县城醴泉小学。12岁时,他考入县立中学。
李谦在县立中学读书期间,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经常参加学生运动。他还与蔡升熙、左权、张际春、宋时轮、陈恭、陈觉等30多名同学,在共产党员教师孙小山的帮助下,成立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并多次以“李刚”、“仲武”的名义,为油印的社刊《前进》撰稿,抨击时弊,抒发理想。
1924年初,广州大元帅府军政部长程潜受孙中山委托开办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派员秘密回家乡醴陵招生,李谦与蔡升熙、左权、张际春等8名学生赴粤应考被录取。李谦被编入该校第一队,这时他才15岁。不久,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创办,陆军讲武学校第一、二队学生并入黄埔军校继续训练。李谦和蔡升熙、左权、陈明仁等164人集体转学,编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同年秋,他与左权、张际春,由同学、共产党员蒋先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初,李谦随黄埔第二期毕业生一道赴东江参加了平息军阀陈炯明叛乱的战斗。学生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后,李谦在第一军第二师教导团任连长。同年秋,陈炯明卷土重来,占据东江地区。李谦随部作为主攻部队再次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战役。
1926年春夏之交,“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李谦等共产党员被排挤出第一军,调往程潜的第六军十九师任营长,随军参加北伐。在攻打南昌时,第六军被孙传芳精锐之师团团围困。危急关头,李谦等率部与卫队一起拚死冲杀,保护程潜突出重围。
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南京后,李谦擢升为第六军十九师团长。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在程潜的资助下,出国学习军事。5月初,李谦一身学生装束,从桐城秘密出发,经上海乘轮赴东京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他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了两年,于1929年5月归国。
李谦回国后,经中共中央秘书长李立三和军委书记周恩来安排,来到广西协助邓小平(当时化名邓斌)工作。当时,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广西由李明瑞担任绥靖司令、俞作柏为省政府主席。他们既反桂又反蒋,对共产党采取了宽容和利用的政策。党组织根据他的特长,安排他到教导总队任军事教官,并分工负责做南宁市警备司令部及第四警备大队的起义准备工作。同年10月,李谦与俞作豫分别奉命率第四警备大队和第五警备大队开往右江和左江地区,准备举行起义。他们出发时,将南宁军械库存放的5000支步枪及一些山炮、迫击炮全部运走。12月11日,李谦在第四警备大队驻地首先升起镰刀斧头的起义大旗,著名的百色起义爆发。右江起义后,起义部队编为红七军,李谦被任命为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百色起义后的第三天,李谦率一纵队进驻隆安,担负保卫右江根据地东部地区的任务。
1930年3月,保卫隆安县城的战斗打响。激战中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腋,流血不止。他一手捂住伤口,一手挥动驳壳抢点射。卫生员要搀他下去,他说:“我是指挥员,不能离开阵地!”司令员负伤不下火线,激励着全纵队指战员奋勇抗击10倍于我的敌军。紧要关头,张云逸率援军赶至,李谦迅速组织部队发起反攻,在城外与援军汇合。为了避开敌人锋芒,减少消耗,部队随即向隆恩县转移。李谦率部殿后掩护,击退尾随之敌一个团。
3月底,李谦率第一纵队转移到南丹时与第二纵队失去联系。南丹地处苗族聚居的黔东山区,苗民见军队进山,纷纷逃离山寨,登山窥视红军的行动。李谦命令不许鸣枪,不许进入民房,并派懂苗语的士兵喊话,解释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消除了苗民的疑虑。由于苗民的帮助,李谦终于率一纵队与二纵队在榕江县板寨重新汇合。合兵后,在李谦的提议下,一、二纵队联合组织了攻打贵州军阀的后方补给重镇榕江县城的战斗。此役中,李谦指挥所部架梯攀上城墙,打开城门,全歼守敌,缴获了大量枪枝弹药。接着,红七军回师右江,李谦率部先后参加了收复百色、隆恩、隆安等一系列战斗。
同年10月,中共中央派奉行“左”倾冒险军事路线的邓岗到百色,调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相机夺取广州。邓小平、张云逸、李谦等多数前委成员表示反对,但邓岗以中央名义进行压制。11月上旬,红七军纵队改为师,李谦被任命为第二十师师长,并率部向北挺进。
1931年1月2日,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的冒险计划落空后,被迫撤至广西全州。李谦在全州召开的前委会议上,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去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正确意见。于是,部队经过短期休整后,向江西方向进发。途中,天气寒冷,衣不御寒,病号陡增。李谦便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骑。队伍进入湘粤桂边界时,仅剩下3000余人,只好缩编为两个团,干部降级使用。李明瑞兼第五十八团团长,李谦任该团第一营营长。
2月1日,部队到达广东乐昌乳源的梅花村休整。不久,就遭到粤军4个团的包围。李明瑞率五十八团守卫后山草家坪,接连打退了敌人的七次冲锋。黄昏时,前委书记邓小平赶到第五十八团布置突围。李谦主动请战,带着满脸硝烟,领队出击。莫文骅回忆当年情景,写下了这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勇猛著称的李谦同志,在最危急的关头挺身而出,他挥舞驳壳枪,指挥部队进攻。不管子弹从头上飞过或是打到脚下,甚至左右有不少同志倒下去了,他仍沉着地指挥战斗,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我军虽不能迂回过去,但敌人也休想越雷池一步。敌人反复冲锋八次,都被我们打下去了。李谦同志看准战机,亲率一个排迫近敌人阵地,敌人死伤甚多,狼狈后退。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向他飞来……”李谦的腹部被击穿,昏迷中仍在呼喊着:“不要管我……消灭……敌人!”他牺牲时年仅22岁。
当晚,红七军突破敌军重围,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向江西崇义方向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