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地处湘桂交界的越城岭北麓,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方,地域宽广、景色壮美,气象万千,总面积有152平方千米,23万亩草山连成一片,最高峰海拔1940米,平均海拔1760米,年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气温10.9度,夏秋最高气温28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炎炎盛夏,地无暑热;数九寒冬,亦无长寒”,是典型的高山台地草原风光。从山脚沿九十八盘逶迤而上,可以看到受气候的影响,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带状特点,依次是竹海、原始森林、灌木、草山。丘峦绵延起伏,涧瀑流泉密布,点缀着48坪48溪,常年碧绿如茵。春夏,各色杜鹃竞相怒放争妍,漫山遍野,与碧草相映,形成山花烂漫的海洋;秋冬,蓝天白云,牛羊在其中信步漫游,天高云淡,神清气爽,偶尔云翻雾涌,间或红日喷薄,霞光灿烂,景象万千。南山。既具有北国草原的苍茫雄浑,又具有江南山水的灵秀神奇,有“南方呼伦贝尔”之美誉。
1956年3月,南山迎来了第一批拓荒者,共青团湖南省委和共青团邵阳地委从长沙、邵阳组织了950名青年垦荒队员,满怀着改造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投入大南山的怀抱。在这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垦荒队创办了南山农场。
1973年3月,时任邵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邹毕兆步行爬到南山上进行考察。邹毕兆是一位老红军战士,长征时在中央红军军委纵队三部当任机要员,曾和部队一起翻越南山。抗日战争时期,邹毕兆担任过三五九旅副参谋长,是王震的老部下,跟随王震转战南北。这位年届花甲的老红军这一次到南山,旧地重游,感慨万端。他认真仔细地考察了几天,看到试养成功的黄牛、绵羊,非常高兴。邹毕兆从南山下来后,便带领地、县和南山农场的凡位干部赶赴北京,专门就南山办牧场的问题向王震请示汇报。王震请农业部、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上南山去实地调查,论证南山是否适应牛羊生长。随即,一个由全国著名的草原专家、畜牧兽医专家、土壤专家组成的调查组上了南山。调查组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南山23万亩草山,可以利用的有20万亩。上有48坪,下有48溪,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0.9度,年降雨量1900毫米,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南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共城步县委根据王震的指示,将南山农场正式改名为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后来,国家畜牧总局根据王震的指示,又将南山牧场更名为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
为了南山牧场的建设,1975年9月21日,王震还专门给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强调说:“建设好南山具有重要意义。南山地处大三线,建成后将是一个战备奶粉库和肉库,同时也关系到填平补齐我国南方山区奶肉畜牧业的空白问题,必须闯出一条我国自己的山区现代化养牛业的路子,做到出经验,出产品,出良种。”
在王震的亲切关怀下,一座日处理10吨鲜牛奶的现代化乳品加工厂,于1979年10月在南山牧场建成投产,这为牧场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王震的支持帮助下,南山引进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的两个科、7个属、27个草种,先做牧草引种试验。经过技术人员5年的辛勤劳动,牧草引种试验终于成功了,人工种植的良种牧草,四季常青,粗蛋白含量达到28%,是天然牧草的6.9倍。良种牧草每亩产量可以达到2500公斤,奶牛吃了这种草每天生产鲜奶15—20公斤,产奶量比吃天然牧草高51.5%。
在王震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南山牧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场至今,国家已经投资2.3亿元,帮助建成优质人工草场13万亩,是国家投资最多、人工开发面积最大的牧场。农业部还把南山牧场作为我国南方草山开发的示范工程,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在牧场连续多年实施中澳畜牧工程合作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南山牧场奶牛养殖已发展到1.1万头,并培育出年产值达15亿元的中国驰名品牌“南山奶粉”和年产值近5亿元的国内著名品牌“南仔奶粉”,每年为国家创税1.6亿余元,牧场员工人均年创税近5万元,人均创税已连续28年居全国同行之首。当前,南山牧场正大力推进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建设,实施草山综合治理工程和牧草奶牛科技改良工程。同时,积极向农业部申报,争取立项开发南山草原涵盖区尚未开发的100余万亩成片天然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