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大事件
省委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
         
  时 间: 1935-01  
  地 点: 邵阳市  

  1938年秋,中共湖南省委在武冈县塘田寺(今属邵阳县)创办了一所新型的革命学校——塘田战时讲学院,这是中共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专门培训基层抗日干部的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着自己民族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时刻都在渴望抗战的胜利。然而由于国民党推行妥协投降和反共反人民的路线,国民党战场节节失利,上海、南京丢失后,19385月,国民党又放弃了徐州、开封、安庆、九江,出现了日寇围攻武汉,袭击南昌,进逼湖南的严重局势。面对这种困难的形势,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的战略地位,要求全民族进一步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战斗。813日,中共湖南省委为响应党的号召,发表了《保卫湖南宣言》,号召“全省三千万同胞紧急动员起来”,到军队、到游击队、到抗战的各条战线上去,一致为保卫祖国、保卫武汉、保卫湖南而战。当时,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大力培训干部,组成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便成为重要环节之一。塘田战时讲学院,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19386月,中共湖南省委和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根据“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的建议,决定在武冈塘田寺创办战时讲学院,以培养抗战急需人才,并派吕振羽负责学院的筹备工作。吕振羽和翦伯赞等同志一起,利用当时湖南国民党CC派、复兴派、何键派之间的矛盾,争取了国民党上层人物的赞助或暂时的同情和谅解,挫败了湖南省教育厅长、CC派分子朱经农的阻挠和破坏,使筹备工作进展迅速。经过近3个月的辛勤奔波,讲学院于915日正式开学。徐特立写信给毛泽东和张闻天(洛甫),请中央“派几个下级干部去当学生,将陕北和抗大的学风带去,以便在湖南进行抗战教育”。 

  讲学院直属中共湖南省委领导,采取统一战线的形式出现。邀请了国民党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覃振兼任院长,湖南省参议会议长赵恒惕任董事长,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为名誉董事,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委刘岳厚,邵阳第六区专员李琼,保安司令岳森,武冈县长林拔萃,当地绅士吕惠阶、李心徐、李梯云,原湖南土地厅负责人李荣柏任董事。但这些人均只挂名,实际负责院务的是中共党员、副院长吕振羽。学院在塘田寺对河租用了湘军将领席宝田的庄园为院址,学院前面有一条河流(芙夷水),呈半月形围绕着,右边是彭石潭和彭石岭,左边和后面是吕家村、周家村以及大片稻田,可以说是山清水秀,环境幽静,宜于读书的好地方。学院下设教务部、事务部、学生生活指导部、研究部和补习部等工作机构。第一任教务长由著名文学家张天翼担任,193811月,省委调张天翼去《观察日报》工作,教务长先后由曹伯韩、陈瑞泉继任。事务部主任由吕遇文担任,学生生活指导部主任先由雷一宇担任,后由游宇继任。研究部主任由李仲融担任;补习部主任先由雷一宇兼,后由陈啸天继任。讲学院还建立了党的组织,党支部书记先由杨卓然(现不是党员)担任,10月,杨离开讲学院,省委乃派游宇接任党支部书记。同时秘密成立了以吕振羽为组长的党的三人领导小组,组员先是张天翼、杨卓冉,后来是游宇、阎丁南(杨黎原)。主要教职员除上述人员外,还有王西彦、林居先、王时真(江明)和著名国学家吴剑丰先生等。讲学院的干部教师大多是省委从各地党组织和“湖南文抗会”等抗日救亡团体派来的,且多为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 

  讲学院的办学宗旨为“树文化据点于农村”、“建救亡工作据点于农村”。办学方针是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向广大青年进行阶级教育、民族教育和战时教育,培养各种干部,为民族解放输送人才。该院教授张天翼、曹伯韩谱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院歌:“我们迎着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发救亡,在这里锻炼得意志成钢,把思想武装,实行抗战救国的主张,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该院颁布了“忠诚勤敏”四字作为院训,要求师生员工都继承“忠诚勤敏”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它发展为救国道德,担当起抗日救国的神圣职责;还规定了“精诚团结、英勇活泼、紧张严肃”的十二字准则,使“抗大”精神具体化。学院招生对象很广,“苟具备相当之基本知识,而有志求学者,并无学历资格之限制”。故从其学生成分来看,有青年学生、小学教师,也有印刷工人、失业军人以至尼姑。青年学生中又有大、中、小学等不同学历。学员主要来自本省各地,而以邵阳、武冈、新宁、东安、祁阳、新化、湘乡、湘潭、宁乡等县为多;也有来自江西、福建、湖北等省。其中,有的是慕教师之名自愿报考的,有的是赵恒惕及其他方面推荐来的,而更多的则是由各地党组织介绍而来。第1期招收学生120余名,开设研究部一、二班和补习班共3个班。19392月第2期招生100名,开设研究部三班和补习部二班,并招插班生30名,合计从19389月至1939421日招生2期,培养学员250余人。 

  讲学院根据文化程度高低,将学生分为研究班和预备补习班两级,修业期限为一年。研究班开设中山学说、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大纲、中国近代史、西洋近代史、国际问题研究、经济地理、军事常识等专修课;预备补习班开设中山学说、国文、史地、自然、数学、社会科学讲话、战时防护常识和抗战常识等专修课。并以“中国革命运动史”、“抗日民族战争讲座”(多以孙中山先生纪念周会的形式出现)为两级的共修课。教材是以《新华日报》、《观察日报》、《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众哲学》、《论“左”派幼稚病》、《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抗日救亡手册》等为材料编写的讲义。内容多合于战时需要,巧妙地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教学方法,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学习有机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人阅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根据学员文化程度的差别,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阶级教育、战时教育融为一炉,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于各项活动中。 

  讲学院成立了学生自治会,下设“抗日救亡宣传队”,内分歌咏组、戏剧组、壁报组、访问组和募捐组。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在学生自治会的发动和组织下,以大量时间和精力,举行时事报告会和文艺晚会,表演文艺节目,教唱抗战歌曲,开办民众夜校等,在周围几十里的广大乡村、集市宣传抗日。据调查,讲学院先后在院内及附近的塘田寺街上、水溪唐家、油塘李家、周家村等地创办了儿童识字班、成人识字班以及送教上门的妇女识字班。识字班设国文、算术、唱歌三门课程,教材由讲学院通俗读物专家曹伯韩老师亲自指导、办公室秘书王时真等人组织编写。内容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单词造句到叙事,由群众的日常生活到社会生活和抗日救国的大事。如语文课中有“塘田,塘田,美丽家园,盛产稻谷,又产甘蔗。我爱塘田,我爱家园,绝不允许日寇侵占”。该院周围的邵阳、隆回、洞口、新宁、东安、祁阳、湘乡等县,都有学员从事救亡活动的足迹和抗战的歌声,真正把抗日救亡工作普及到了穷乡僻壤。 

  讲学院还根据形势发展,派遣邵阳、武冈、新宁、东安、祁阳、湘乡、城步、绥宁、洪江等地的学生回本乡,以小学校为中心,办民众夜校、组织救亡室、读书会、歌咏队等,建立抗日救亡活动地点。1939年初,雷一宇和申苏民(剑涛)去邵阳廉桥、水东江、两市塘、宋家塘、范家山、火厂坪一带组织青年抗战服务团,先后成立20余处宣传站、民众夜校、民众阅览室,大力宣传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塘田讲学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的民主空气日渐高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敌视。开学不久,他们就派遣三青团骨干和特务分子来院进行破坏和捣乱,萧萍、方品等人,对学生和教职工散布流言飞语,在院内,鼓动一些学生闹恋爱、酗酒、打牌、斗殴,破坏学习秩序;在院外,偷窃群众的果、菜等作物,破坏群众的生产工具和船只,败坏学院的声誉,煽起群众对学院不满。他们散布悲观论调,主张消极抗战,反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扼杀讲学院制造舆论。随着蒋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到来,湖南以薛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根据蒋介石制订的积极反共的方针和陈立夫(国民党中央教育部长、CC派头目)的指令,以“未经主管机关立案,擅自招生讲学”,“显系别有用心”为借口,于1939420日派军队强令解散讲学院。 

  讲学院党组织根据省委指示精神,对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党员干部和一部分师生撤到桂林,以处理院产数千元余款和部分剩余伙食费为基金,在桂林成立了“石火出版社”(取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之意);一部分疏散回家或介绍了工作;还有一部分由吕振羽、游宇、阎丁南负责暂时撤至离讲学院约5千米的油塘举办党员训练班,经过短期训练后派往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县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了金秤市、洞口、新宁、城步、绥宁5个省委直属支部。金秤市支部以王时真为书记,洞口支部以雷震寰为书记,新宁支部以郑圭田为书记,城步支部以萧强欤为书记,绥宁支部以李子华为书记。在师生离别之前,学院邀请周围群众举行了“话别会”,会后印发了《塘田战时讲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各界人民申诉书》、《致覃院长、赵董事长书》、《告别湖南全省同学书》、《塘田战时讲学院全体同学告别武冈人士书》等,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同时,还编辑了10万字的《战时塘田纪念册》。整个结束工作大约进行了一个多月,至5月底以前,讲学院的师生全部安全撤走,胜利地完成了省委交给的任务。 

  塘田讲学院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有7个多月,但成绩很大,影响深远。它为党输送了一批革命骨干,从这里结业的250多名学生分布在湖南各地,成了抗日救亡和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并涌现了郑奎田、谢国安等一批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它秘密发展了40多名党员和100多名“民先队”员,建立了武冈等空白县的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学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后来这一地区的解放战争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