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滨湖秋家村(今岳阳市郊梅溪乡红光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团第4师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中队长、大队长,第38团团长,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百团大战和沁源围困战。1941年冬至1943年秋,在长达二年零六个月的沁源围困战中,指挥作战2730多次,歼日、伪军4200余人,粉碎了日军“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当时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竖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被太岳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获特等奖章1枚。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1旅副旅长,第9纵队25旅旅长,中原豫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警备第2旅旅长,参加上党、平汉官雀、伏牛山、淮海等战役。在战斗中7次负伤,评为三等残废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高炮师师长,华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第二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3年5月离职休养。197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