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古港西坑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凤瑞,别名明阶,曾用名李轩。1924年起在家乡任小学教员、校长,曾带领学生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次年从事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与组建乡游击队,任党代表。l928年冬,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5军第2纵队中队党代表,军部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红3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5军第2师7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任红3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总医院政治委员,担负红3军团后卫与收容任务。到达陕北后,任红l军团第4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1月任第4师11团政治委员,率部东渡黄河,取得兑九岭、洪洞、浮山战斗的胜利。5月任红15军团第81师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安边战斗。12月在河涟湾以西地区阻击战中,创造“激战数日无一伤亡”的战例。1937年1月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率部驻洛川、宜川一带,维护延安至西安一线的安全。6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5队队长兼教员、组织科和干部科科长。1939年夏随抗大总校到晋察冀边区敌后办学,任组织部部长,抗大第2分校政治部主任,认真贯彻抗大教育方针,培训大批抗战干部。1943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副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4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与杨成武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扩大抗日武装,巩固和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参加指挥正太、青沧、察绥、大同、平津、太原等战役。1949年6月与杨得志率领第19兵团进军大西北,参与指挥扶郿、兰州战役,解放宁夏和西北广大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委员。1950年11月奉命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1952年冬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志愿军政治委员,同邓华、杨得志、杨勇等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同美、伪军破坏停战的罪行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4枚,自由独立一级勋章2枚。
1957年10月回国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2年10月重新工作后,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1980年任中央军委委员、顾问。1955年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中朝友好协会会长。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逝。主持编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总结》、《红3军团战史》。著有《革命熔炉》、《李志民回忆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