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开国将领
陈赓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03 - 1961
籍贯: 湖南湘乡
概括语: 湖南湘潭人,名庶康,字传瑾,1903年2月27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一)出生于湘乡县二都柳树铺(今龙洞乡泉湖村)。陈赓从小跟着祖父练武功,养成了勇敢倔强的性格。6岁起念私塾,12岁进入新式的东山学堂,立下“富国强兵”的志向,13岁入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2营当兵,参加讨吴、驱张、援鄂等战役。

  湖南湘潭人,名庶康,字传瑾,1903年2月27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一)出生于湘乡县二都柳树铺(今龙洞乡泉湖村)。陈赓从小跟着祖父练武功,养成了勇敢倔强的性格。6岁起念私塾,12岁进入新式的东山学堂,立下“富国强兵”的志向,13岁入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2营当兵,参加讨吴、驱张、援鄂等战役。1921年退役,安置在长沙粤汉铁路局当办事员,他业余进补习学校,后改入湖南自修大学苦读,次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湖南学生、工人运动。

1923年12月,陈赓考入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军事。次年5月转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三队。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第三期本科队副队长、第四期步科第七连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两次东征战役,在平定刘、杨叛乱,讨伐陈炯明叛乱等战斗中,他以特有的机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了部队联络、侦察、送信等任务。在第二次东征夺取惠州的激烈战斗中,陈赓勇敢地带领部队,身先士卒,攻上城头。接着在东征途中,陈赓带领的连队,奉命担任东征军总指挥部的警卫工作。总指挥部在五华县境遭遇林虎部队的攻击,曾一度被冲散,处境异常危险,陈赓机智地摸清敌情,将蒋介石护送到安全地带,脱出险境。

1926年陈赓赴苏留学,在苏联红军中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次年2月,回国至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特务营营长。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20军3师6团1营营长。会昌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腿两处中弹,胫骨被打折,先后被转送汀洲、汕头、上海治疗。伤愈后,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情报工作,陈赓怀着赤胆忠心,置身龙潭虎穴,历尽千难万险,和敌探特务周转,同时还采取了“打进去”和“拉出来”的手段,深入敌人的要害部分,惩处内奸、叛徒、特务,及时打破敌人的阴谋活动,为保卫中共中央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10月初,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攻击南线敌人盘踞的黄安时,陈赓率12师担任对黄安城主攻的任务,协同兄弟部队苦战43天,将赵冠英的第69师歼灭,师长被活捉。接着红军又在潢州地区连续痛击敌军,于次年2月的杜傅店一战,陈赓率领第12师以惊人的行军速度驰赴战场,红军以12个团的兵力,连续击溃敌人19个团20余次进攻,使蒋介石赖以起家的第二师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同年6月的潢(川)光(山)战役中,陈赓率12师三面包围双柳树,向敌一个旅发起攻击,另以一个团的兵力隐蔽集结在双柳树以东环山以北地区,虚留北面不围,诱敌突围时予以追歼,经过激战,将敌全部歼灭,敌旅长被击毙。敌人不甘心失败,蒋介石调集大军,开始了向鄂豫皖苏区进攻,敌军集中主力向黄安七里坪猛扑,陈赓率部协同兄弟部队,冒着敌人炽烈的炮火和敌机的轮番轰炸,向敌展开猛烈反击,其激烈程度大大超过了历次反围剿的任何一次战斗。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向新集以北地区转移,陈赓率12师与敌激战三日,掩护主力北进。9月5日,陈赓右腿膝盖处负重伤,但他不愿离开火线,继续坐在担架上指挥作战。10月12日,组织上决定陈赓离队前往上海医治。1932年11月由河南郑州抵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了鄂豫皖苏区的工作,并向鲁迅介绍了苏区军民在反围剿的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的斗争事迹和敌军的残暴行径,以及苏区人民的生活情况。

1933年3月24日,陈赓被中央派往江西中央红军区域工作之前夕,在上海贵州路北京大戏院看电影时,不巧正跟一个曾在中央特科工作的名叫陈连生的叛徒坐在一起,不幸被围捕,先后关押在老闸巡捕房、上海市公安局、南京夫子庙宪兵司令部。陈赓接连遭到敌人残酷的鞭打,逼他供出共产党人的名字和党的机密。敌人用酷刑不能压服陈赓,就改用欺骗手段来对付他。陈赓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不断地鼓舞教育在狱中的同志进行斗争。蒋介石以师生旧谊深厚,及东征时救命之恩难忘为辞,以升官发财为诱饵,极力劝降。陈赓严词拒绝,痛加驳斥,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斩钉截铁地说:“我决不会出卖我们的党!”5月底,经党组织和宋庆龄的多次营救,陈赓逃出南京,到上海找到了党,很快被派往江西中央红色区域工作,被任命为红军彭杨步兵学校校长,专门培养连、排级军事干部。同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央苏区的四个军事学校即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成红军干部团,由陈赓任团长,直属中央军委第一纵队。21日,随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地区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征程。长征途中,陈赓的主要任务除培训干部外,就是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同时还率部配合主力军团参加多次战斗。在突破湘江封锁线、强渡乌江、土城战斗以及再克遵义城的战斗中,积极参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5月,率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11师师长,率部参与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1月,调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担任第一大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率部驰赴山西战场抗击日军,参与刨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他巧妙地利用日军侵入中国初期骄横麻痹的弱点,采取夜袭、伏击、麻雀战等战术手段,有效地打击敌人。他特别善于组织伏击战,曾率部取得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神头岭、响堂铺、香城固等伏击战的重大胜利,给日军以重创,成为令敌军闻之丧胆的抗日名将。1937年10月16日,陈赓率军进抵平定以东,侧击进犯娘子关的日军;22日,夜袭井陉与旧关间的长生口,解旧关之危;26日在娘子关以南七亘村设伏,围歼日军20师团辎重部队,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批军用物资;28日,再次设伏,歼日军100余人,缴获骡马10匹;11月2日,在昔阳县黄崖底设伏,围歼日军109师团和135联队300余人。12月22日至26日,协同385旅粉碎敌人对晋东抗日根据地的六路围攻。1938年3月,日军出动3万余人围攻晋东南,陈赓指挥潞城、黎城之间的神夹岭伏击战,实施“围城打援”战术,歼日军1500余人,继而在响堂铺设伏,截击日军第十四师团辎重部队,毙日军官兵400余人,烧毁敌人辎重车辆180辆;他率部参与的武乡长乐村追击战,歼日军22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攻。4月中旬,他率部乘胜追击逃敌,出太行,直抵石家庄附近,沿平汉线南下,袭击滹沱河以南、道清路以北的鲁西北和冀南平原地区的县城和车站,大破道清路敌军7次、平汉线敌军8次,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气焰。1939年2月10日伏击于河北南部的威县香城固,全歼日军第10师第40联队,歼敌2000余人,并以灵活机动的行动,摆脱了日军的重兵追击,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光辉范例。1940年1月率部进入太岳抗日根据地,成立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任司令员。同年8月,八路军总部下令对侵占华北的日军展开大规模的破击战,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封锁网,粉碎它的“囚笼政策”,以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这就是威震敌胆的“百团大战”。陈赓亲率军区部队开往正太前线,直接指挥这次破击战的中央纵队,发动白(圭)晋(城)战役,歼日军350余人,破坏敌占区铁路百余里,断敌占区桥梁50余座,摧毁火车一列。10月20日,日军卷土重来,再次扫荡太行山,直扑八路军首脑机关,陈赓率领太岳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关家垴歼灭战,歼灭了日军第36师团冈峙大队300余名。1941年,386旅决死一纵队和212旅及决死二、三纵队一部组成太岳纵队,陈赓任纵队司令员,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继而奉命组织太岳南进支队,开辟岳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陈赓飞马太行,指挥沁源军民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围困战,使日军的“山岳剿共实验区”遭到彻底失败,创造了人民战争的模范战例。

解放战争中,陈赓先任晋鲁豫军区和第四纵队司令员,太岳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上党战役。1946年7月,他率四纵和太岳军区部队转战晋南,指挥所部在晋南战场连续进行同蒲等三个战役,粉碎了胡宗南10个旅、阎锡山5个师的进攻,歼敌2500余人。尤其是歼灭号称“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精锐部队后,引起国民党的震惊。毛泽东将同蒲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范例向全军推广。1947年,他与王震等组织指挥了吕梁战役、汾阳孝义战役,解放了晋西南大片土地;率部发起晋南战役,歼敌15000余人,彻底摧毁了胡宗南、阎锡山联防体系,有力地策应了陕北战场。8月,他率领由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和第38军等组成的太岳兵团,强渡黄河,进军豫西,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进攻。不足半年,他率部歼敌56000余人,组建了豫陕鄂军区和行政公署,胜利完成了在豫陕鄂边区战略展开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和进至豫皖苏的陈毅、粟裕大军在中原地区形成“品”字型部署,互相策应,引起了全国战局的根本变化。1948年后,他参与指挥了洛阳、宛西、宛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取得了巨大战果。1949年,他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进入战略追歼敌军阶段。4月21日,他率部渡江解放江西,执行长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行动,直捣福建,南进广东雷州半岛,合围歼灭粤桂境内国民党集团军,再进滇南,歼灭企图逃出国境的国民党军两万余人。1950年2月,陈赓率部进驻昆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主席。

1950年7月,应越南的要求,陈赓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率工作组前往越南,帮助越南进行援越抗法战争。越共中央根据他的战略策划,组织中越边境战役,于同年10月取得歼敌3000余名的重大胜利,使法军在越北边境的防御体系全线崩溃。越共中央总书记胡志明称赞他“具有老布尔什维克的风格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给我们党和军队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1950年11月从越南前线回国后,他又奔赴朝鲜战场,先后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投入第五次战役,旋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主持作战指挥,在总部主持召开了各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解决了有关坑道作战的一系列问题,从战术问题到挖掘技术上交流了经验,进一步统一了对坑道工事在当时防御作战中的作用的认识,统一了坑道工事的规格标准。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7月奉毛泽东之命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195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与军事科学研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7年代理总参谋长职务。1958年9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系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他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3月15日陈赓回湘乡县探亲,参观城区、城郊部分工厂、云门寺和东郊公社,在生产队公共食堂与乡亲共餐聚谈。事后,以所了解的乡情与县内领导干部交换了意见,谆嘱切实关心社会群众生活。1961年2月带病在医院撰写《作战经验总结》,在完成第一章《序言》之际,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抢救无效,于3月16日在上海不幸病故,时年58岁。

陈赓一生光明磊落,顾全大局,英勇果断,坚强不屈,豁达乐观。特别是直言不讳、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极力称道。陈毅说他是党内一门炮,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炮。还说:“陈赓像一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中共中央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指挥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是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国家民政部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对革命所作的贡献,于1964年6月5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