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1959年7月5日出生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新田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李立芝是个老实农民,母亲王春娥是个俭朴的家庭妇女。振秋有兄弟姐妹7人,他在家里排行第五。李振秋7岁入学,在八角亭完小毕业,1972年6月升入初中,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76年进入高中,1977年1月高中肄业在家。他在校读书十分刻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所得的奖状挂满家中堂屋。为响应党的号召,他于1978年3月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服役期间,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于1979年2月加入共青团。
李振秋从懂事起就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为人诚恳老实,待人十分热情,尊老爱幼,做事勤快,颇受人们欢迎。入伍前,曾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放牛、插秧、打禾等行行在场,从不怨劳怨苦。他乐于助人,邻居有难就伸出援助之手,还经常帮助孤寡老人挑水、砍柴,深受邻居的好评。
天有不测风云,在他入伍后不到5个月,父亲李立芝因狂犬病不幸逝世。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的病逝给家庭生活蒙上阴影,留下两个年幼的妹妹需要抚养,最大的还只有10岁,而哥哥、姐姐均已成家立业。全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生活举步维艰。面对家中的不幸,李振秋舍小家顾大家,化悲痛为力量,毅然投入到紧张的军事训练中。
1979年2月17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李振秋凭着熟练的军事技术,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英勇顽强,冲锋在前,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攻打同登附近2号高地守敌时,李振秋和战友们接受了开辟前进道路的任务。当时,战地条件十分艰苦,任务十分艰巨,他和战友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沉着应战,在摸清敌火力点准确位置后,就用火力为我军炮火指点敌火力点位置,当敌火力点被炮火摧毁的同时,李振秋利用硝烟弥漫的有利条件,迅速前进,与敌人展开激战。为了部队能顺利攻下1号高地,他不顾个人安危,抢占有利地形,用火力掩护部队挺进,就在部队攻上1号高地向前冲锋时,他不幸遭敌暗火力点袭击,英勇献身,时年20岁,其遗体被安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友谊公社卡凤山上。
同年,部队党委根据李振秋在战场上的表现,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