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余跃进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58 - 1979
籍贯: 湖南望城
概括语: 湖南望城县桐木乡新兰村早沃塘人,生于195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初八)。余跃进7岁读小学,后升入桐木中学读书。  
  湖南望城县桐木乡新兰村早沃塘人,生于195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初八)。余跃进7岁读小学,后升入桐木中学读书。

1973年余跃进初中毕业,他和其他青年一样,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想继续升学。但当他接到高中入学通知书时,却踌躇起来,他想:母亲早逝,家境贫寒,为了一家7口人的生活,父亲已劳累大半辈子,眼下正是需要自己为家庭出力的时候,怎么能再去上学呢?于是他收起梦想,决定留在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以减轻父亲的负担。从此他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两个春秋。

这期间,村上办起了砖瓦厂,村干部招他到砖厂做工。进厂之后,他不怕苦、不怕脏,向老师傅请教,技术上进步很快,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大家称赞他心灵手巧,厂领导和师傅也赞扬他能干,有事总是找他。不久,他承担了厂区晚间的保卫任务。不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他坚持白天劳动,晚上巡逻,守卫自己的工厂,厂里从未发生偷窃财产的现象,受到厂领导的赞许。

1978年10月,政府号召适龄青年应征入伍,保卫祖国。余跃进积极报名应征,他父亲有挽留之意,他便劝慰父亲说:“您老人家一个人负担全家的生活,的确够辛苦的,我应该留在家里当个帮手,减轻您的负担,但现在祖国需要我,从长远来考虑,从大局着想,我应该趁年轻时到部队锻炼锻炼,这对个人对国家都有益处,我一定要去……”父亲见他已下定参军的决心,也就不阻拦了,并对家人说:送子参军,全家光荣!

体检政审合格后,余跃进被批准参军。入伍前夕,他走访了生产队的每户人家,向他们一一告别。入伍后,他被分配在33726部队当战士,经过3个月的军事训练,随部队赴南疆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1979年2月21日。对越自卫还击战已进行到第五天,余跃进所在连队的任务是夺取高平西侧的无名高地,配合友邻部队全歼高平的守敌。在我军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全连急行军按时到达了指定的集结地。连长、指导员把各排排长召集来,现场研究敌情,根据地形,确定战斗部署:二排主攻,一、三排从东西两侧迂回,造成钳形的攻势,消灭敌人。

“砰!”“砰!”两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连队按照预定的战斗部署发起猛攻。正当余跃进和战友们端起冲锋枪时,走在前面的战友潘礼福突然中弹倒地,余跃进冲上去为战友包扎伤口,就在他快接近潘礼福时,忽然一串子弹“吱、吱”飞来,打得余跃进身旁的尘土飞扬,敌人的火力像毒蛇一样缠住了他。为了摆脱困境,余跃进鹞子翻身,滚进了堑壕。他急中生智,随即将军帽用小树枝撑起,插在堑壕的边沿上。

不一会,敌人的机枪又疯狂地扫射过来,余跃进巧妙地来了个金蝉脱壳,避开了正面的敌军火力,顺着壕沟,几个箭步冲到潘礼福身边,正掏出急救包为潘礼福包扎时,一颗炮弹呼啸着向他俩飞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余跃进来不及思考和选择,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让战友负第二次伤,于是他毅然扑在潘礼福身上。“轰”的一声,炮弹在离他约4米远的地方爆炸了,小潘没再挂彩,但余跃进的左臂和腿部却受了重伤,弹片深深地嵌入了肌体,鲜血浸透了他的军装……

随后,余跃进的几位战友,在行进中发现余跃进倒在潘礼福的身上,他们要为余跃进包扎伤口,送他下去,可是余跃进斩钉截铁地说:“不要管我,消灭敌人要紧!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潘礼福和几位战友只好跟着队伍前进,余跃进被留了下来。他带着累累伤痕,爬进了森林深处隐蔽,直到第二天上午,支前的民兵才发现了他,他已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民兵们立即把他抬往后方医院治疗,但由于耽误了治疗时间,失血过多,在回国途中就停止了呼吸,年仅21岁。战友们在他的身上发现了他写的一首诗,其中最后四句是:

头可断,血可流,

不让祖国寸土丢,

苦练杀敌硬本领,

战场上面立新功。

余跃进以自己不顾生命危险抢救战友的壮烈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二等功,并根据他生前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他的骨灰安葬在广西宁明县峙琅山烈士公墓。1979年4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余跃进为革命烈士。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