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王道本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18 - 1950
籍贯: 湖南津市
概括语: 湖南津市人,1918年5月出生,津市渡口镇民康村小王家垸人。其父王友生,母黄引姑均系当地本份农民。
  湖南津市人,1918年5月出生,津市渡口镇民康村小王家垸人。其父王友生,母黄引姑均系当地本份农民。

1922年6月,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同时山洪暴发,7月,滨湖各地连日大雨,加之其时川江水涨,倒灌洞庭,湘之四水下泄受阻,致使澧县、津市一带尽成泽国。王道本所在的小王家垸一片汪洋,使本已十分贫困的王家雪上加霜,生活难以为继。不久,其父染上大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其母黄引姑只得带着他和兄妹三人流落他乡,靠乞讨为生。

1928年,黄引姑结束流浪乞讨的生活,回老家改嫁,夫妻俩租种当地大户人家的田地养家糊口,王道本和兄妹随母下堂,黄氏改嫁后生育一个儿子,即王道本同母异父之弟王仁美。继父对王道本兄妹4人倒也十分疼爱,无奈年年天灾,加之苛捐杂税沉重,王家仍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有一年因收成不好,年底交租时,老实憨厚的王道本说:“东家,今年的收成不好,先给您交上一部分,等明年再补给您,俺们想留点粮食给全家人过个年好不?”财主用冷眼瞄了一下他说:“你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过年我不管,反正我的租子是一斗也不能少,要不明年你别想有田种。”说完就带其爪牙去王道本家搜光了仅仅剩下的一点点粮食,硬是没给他们留下一粒谷,全家人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捱过了年关。由此,在年少的王道本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王道本在家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十分惹人喜欢,因家境贫寒,无法上学读书,但他求学精神极强,每当看到同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时,他那含着泪花的眼睛给人以无限委曲和难受的感受。一天,他光着脚丫在挖野菜,听到学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不由自主地循着读书声慢慢地走去,不知不觉蹲在教室外的墙边也跟着轻轻地念了起来。回到家里,他还在不停地念着,念着……睡梦中,只听他还在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母亲被惊醒了,拨亮油灯,望着王道本憨厚的面容,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学校不上课的日子,他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冬,都坚持来到学校教室外的墙边听课,成了这所学校里惟一忠实的室外旁听生。

1939年,国民党第53军防守湘鄂边区,军部驻津市。该军为扩充实力,积极筹组志愿兵团,王道本闻讯,在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秘密组织下,加入了第53军野战补充团第2营当士兵。当时刘玉航任营长,与该军政治部委员韦来宽(潜伏共产党员)共同负责,跟随部队运动,等待时机,迎接新四军渡江南下。1940年8月,韦来宽身份暴露被捕,王道本获悉立即星夜离队出走,不久,第53军调防离津,王道本返回津市老家。

1943年11月,华容、鄂西一带,日本侵略军集结10万余人分路进攻常德。至12月,汉寿、桃源、临澧、澧县、慈利、石门、安乡等地相继沦陷。津市也处于日寇蹂躏之中。王道本惊闻汉寿县酉港被日军屠杀万余人,伤者数千,被强奸者不计其数的罪恶事实,义愤填膺,发誓要效法古代英雄豪杰,抗御外侮,收复大好河山。1944年3月的一天,王道本辞别亲人,正准备北上寻找革命队伍,不料,突然闯进几个穿黄马褂的人和保长、乡丁,强行要将其大哥王道善扭送充军。见此情景,王道本挺身而出,对保长说:“俺大哥刚刚结婚成家,未留下一儿半女,还是我替换他吧!”于是,他毅然告别亲人,当夜随他们来到津市渡口区公所集结,次日,被解往长沙,编入国民党第49师2团当士兵,不久调山西太原驻防。

1949年早春,解放军进军的脚步声催人奋进,各地解放区战场上,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敌。但在西北战场上,战争的形势尚不明朗。以胡宗南为主任的“西安绥署”掌握着13个军,约18万人;以张治中为主任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掌握着17万余人;另外,阎锡山的10万大军还扼守着太原城,一时难以攻克。太原,它位于晋中盆地北部,涉汾河东岸,东、北、西三面都有高山拱卫,形成一道天然屏幕,是一个易守不易攻的城市。此时,王道本对国民党军队在太原的布防已摸得一清二楚,阎锡山为与共产党抗衡,把太原变成了一座碉堡城。以太原城为中心,在周围四十五里地区内,筑起了5000多座碉堡,有“好汉堡”、“梅花堡”、“人字堡”、“老虎堡”、“伏地堡”、“杀伤堡”,名目繁多,从1层至5层不等,有砖碉、石碉、钢筋碉,有品字形,倒口字形、圆形、方形、菱形、半月形等,大多数碉堡内存有粮食和水,还有睡觉的设备。

阎锡山认为,他武装起来的“要塞城市”可以抵挡150万共军的进攻。并且扬言:抢粮、屯粮于手,巩固晋中,死保太原,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军在中国登陆,便可趁机反攻,卷土重来,以城复省,以省复国。

1948年10月26日至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摧毁并攻占了太原城东的“四大要塞”,太原城完全暴露在我军攻击之下,时我军奉命暂停攻城,并决定向守城敌军开展政治攻势。1949年元月,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的王道本“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体验了国民党军队的生活,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非常反感、厌烦。此时,在我军阵地上,战士们开始忙碌着迎接1949年的新春佳节,只见交通壕口上都搭上了五彩牌楼、红对联、花标语、门板报、新年刊、战壕画,把一个敌我对阵、刀兵相见的阵地,打扮得披红挂绿,气象一新。

在离敌阵地60米远的地方,还呈现了一个吸引人的场景:妆成五颜六色的战壕前沿上,挑起了一盏华丽的灯笼,灯旁边竖起了一根竹杆,顶上插着两个白白胖胖的蒸馍。白馍下贴着一张绿色的标语:“欢迎阎军官兵过来!”这一切,和对面王道本所在的死气沉沉的敌军阵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时,王道本发觉守夜的士兵们在悄声嘀咕着,他马上凑了过去,对几个湖南老乡说:“要过去就快点,现在不走,更待何时?!”于是连长和手下士兵一合计,领着全连成建制地带上武器乘黑夜投奔了解放军。1949年2月,王道本被编入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586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196师586团)2营4连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3月下旬,王道本随部队开赴太原前线。4月2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剿清了外围,兵临太原城。4月24日5时30分,三颗红色信号弹,像流星一样划破了夜空,突然,1300门大炮齐鸣,千万枚炮弹飞向城垣。天亮了,炮弹掀起的浓烟像浓雾一样弥漫了阵地,离城50米,连城墙都看不清楚。在我炮兵破城射击中,敌碉堡一座座被摧垮。王道本和战友们异常兴奋,完全不用隐蔽,直起身子看着弹着点,谈笑议论着。

7时,北面和南面的我军已开始登城。东面的部队一看也着急了起来,突破口还没有爆破,王道本和突击队的战友们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迅即与战友刘永昌率先爬了上去,当爬到城墙口,却找不到抓手的地方,他俩正在犹豫,见上边倒着几个敌人的尸体,两只脚露在外面,便顺手抓住,一纵身跳了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突破口。这时,强大的解放军兵团,从太原城南、北、东12个突破口,像潮水般地冲进城去。敌人集中火力,百般抵抗,王道本和战友们巧妙地从房屋内打开通道,越过敌人火力,奋勇前进。王道本发现:敌人准备巷战用的坦克还没有发动,驾驶员还没有完全钻进驾驶室,就被解放军俘虏了。

4月24日,太原城如期攻下。此役,我军共歼敌13.8万余人,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王道本所在的第66军奉命从正在执行生产任务的廊坊、天津、沧县地区于10月23日起紧急车运安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军主力作为志愿军的预备队。这时,展现在王道本和战友们面前的是鸭绿江,他面对大江,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临战动员会上,王道本毅然刺破手指,写下了“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把美国鬼子全部干部、彻底消灭”的血书,表达了他誓死杀敌报国的坚强决心。

10月26日,王道本随部队渡过鸭绿江,奉命急速向龟城进发,阻击美第24师继续北犯。28日,王道本所在的第198师586团为钳制宣川、定州方向之敌,奉命向龟城以西奔袭,随即进至龟城以西之塔洞、新市洞地区,并直抵敌军营洞。31日,美军24师第5团进至大安洞以南的八字岭、华岳山一带,我志愿军部队奋起阻击,王道本和4连战友们冲锋在前,立即从敌左侧迂回到敌坦克群附近,他和身旁的一位战友各握着一颗反坦克雷,匍匐前进,当接近前面两辆坦克时,马上跃身向坦克扑去,将反坦克雷扔进坦克履带,他俩就地一滚,随着“轰”的两声,两辆坦克被击毁。就在返回途中,王道本不幸被敌弹击中,当战友们把他抱回阵地时,鲜血染红了他的前胸,只听他断断续续地说道:“俺是自愿到朝鲜来的……”便慢慢地闭上了双眼。他的鲜血洒在了他乡异国,他高大的身躯,永远留在了朝鲜大地。

1951年4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政治部授予王道本革命烈士光荣称号,并给王道本追记一等战功一次,以表彰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王道本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朝鲜华岳山。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