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县人,1929年8月14日出生,家有4兄弟和1个妹妹,他排行老二,父亲何宗寿,母亲何刘氏,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成人。由于家境贫寒,何育民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良好习惯。自他懂事以来,就知道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而且还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好,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他也懂得体贴父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因此,他得到亲友邻居的一致好评。
1937年,是何育民该上学的年龄了。父母将他送进了花园小学就读。他非常高兴,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读书以来,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趁天不亮,就帮父母做家务,如砍柴、打水、做饭,吃完早饭就赶往学校。在学校里,他的表现也很优秀。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思维活跃,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他也经常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不仅受到老师的青睐,而且人缘也好,与同学相处得也很融洽,并且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佼佼者。老师也因有他这样的好学生为荣,父母看到小育民在学校表现很好而感到欣慰。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何育民度过了4年愉快而充实的时光。
1941年,何育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均坝高小。进入高小后,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刻苦学习,变得更加懂事了,开始意识到,只有军人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只有反抗才能使中国人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于是产生了当一名军人的想法。他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早日跨入军营。后来,弟弟妹妹也要读书了,家庭经济又很困难,何育民只好放弃了学业,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父母也没有办法只好让何育民辍学回家帮忙做一些家务和农活。但是,何育民心中依然挂念着学校,同时也梦想着军营。
1947年,何育民又踏上了求学之路。在株洲继续读初中,他克服一切困难,在学校刻苦地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校老师都鼓励他,他也没让老师们失望,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平时与同学们一起谈心的时候,大家聊到了理想和前途,何育民告诉他们,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斗争,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不息。
时间如梭,转眼间3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何育民想当一名军人的理想,老师也有所了解。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推荐下,终于在1950年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后,要经过一段严格的训练,从小就能吃苦耐劳的何育民当然不会被训练难倒,再加上他一直以来对部队的向往,所以他把训练当成一件开心的事情,别人训练时他也训练,别人休息时,他还在训练。他的努力及优秀的表现上级领导都看在眼里。不久,他就被提升为文化教官。他很高兴,但此时他并不满足,因为他始终觉得只是在部队里训练,而不去打仗,不过瘾,于是,主动要求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领导被他的一腔热忱所打动,同意了他去前线的要求。
1950年10月,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他知道,可能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但为了世界人民的和平,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11月,在参加朝鲜新兴里战斗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颗无情的子弹钻入了何育民的心脏,及言语……。他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年轻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牺牲时,何育民年仅22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238团1营1连,任文化教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