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县人,1955年10月29日出生于岳阳县杨林乡城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亲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方四生从小就很懂事。5岁时就开始帮着父母做家务。当时,父母要到生产队挣工分,方四生就一个人守着家,将能做的家务事都包了。
方四生6岁时开始上学,据他的启蒙老师周建生回忆,刚启蒙就能识很多字,还背得出几首唐诗。上学时,他的成绩从未落后过。有一次,刚上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老师就让方四生背诵,方四生竟能一口气背出来,班里同学没有不感到惊讶的。方四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十分喜爱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初中时,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他自己组织其他同学成立了一个篮球队,自己当队长,有时抱着篮球找到公田去打球,因为当时初中连个篮球场都没有。
方四生从小就十分向往当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小时候,他对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故事书,百读不厌。有一次,在放学路上看《刘胡兰》的连环画,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竟不知不觉地从路上掉下水田去。同学们大笑着把他拉上岸时,身上衣服都沾上了泥水,惟有手中那本连环画一点也没沾湿。
方四生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再上学。那时,他还不到15岁,到当时大队出工,还记不上半个劳力工,但他却不管这些,执意要出工,大队没办法,只好让他包放生产队的耕牛。方四生做事很专心,很勤劳,放牛时,从不偷懒,每天清早赶着一大群牛到山上去,晚上牧归,每条牛的背上还驼着小捆青草,那是牛儿的“宵夜”。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全队人,全大队的群众一致要求队长给他记满工分。
方四生无论干什么事都很踏实。有一年修饶港水库,他赤膊上阵,尽管人很小,但他挑的土却不比人家少,一个回转也不比人家慢,他的踏实、肯干精神使他赢得了“尖兵”的称号。
1977年1月,方四生光荣入伍,分在广西53561部队。据方四生的战友回忆,方四生从新兵入伍的那天起,他就一直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下连队时,他分在炊事班。他的战友方香山很感动地说:“四生为人义气、大方,不论是战友有困难,还是当地老百姓有困难,他都竭尽全力去帮助。当时,全国通用粮票都很贵,四生入伍时,从家里带去的百十来斤粮票,自己没用一两,都救济了战友和当地老百姓。不仅如此,四生还常常为患病战友洗衣、洗被、打饭、送菜。他对战友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
1979年初,对越自卫还击战即将打响时,方四生积极向部队请战上前线,由炊事班调入机枪班担任副班长。战友方香山说,上前线的头一天晚上,几个岳阳藉的老乡在一块聚会,方四生显得十分高兴,有的战友有点害怕,担心彼此不能再相见。而方四生却自豪地说:“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不顾一切,不打仗,怎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这次上战场,我一定要立个功回来。”
上前线时,方四生给家里写了一封信,那是他留在人世的最后遗言。他在信中默默祝福家中,劝慰双亲,千万不要为他担心。他认为,即使死了,也死得其所。他在信的后面附了一句小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他已做好了为祖国牺牲的心理准备。方四生在信中所流露的满腔报国热情与大义凛然的精神,使他的乡亲们无不为之感动。
1979年2月,方四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使他更加坚定了参战的决心。2月28日,那是一个狼烟滚滚的日子,在谅山路左侧山头上的53561部队1机连,班长陈立文和副班长方四生带领战士,正与敌人猛烈交火。1机连在进攻、防御,防御、进攻的作战中,从一号高地一直推进到了21号高地。据方四生的战友方香山讲,21号高地是一个极易暴露,又很不好隐蔽的山头,已经奋战了一个多月的战士们,尽管非常疲惫,但他们仍然精神抖擞坚持战斗。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突然,班长陈立文不幸中弹倒下,方四生看到班长倒下了,已无法控制悲痛的情绪,决心把敌人彻底消灭,为班长陈立文报仇,为祖国报仇雪恨。他腾地爬起来,端起机枪,朝着前面山头上的敌人一顿猛射,对面的敌人立时鬼哭狼嚎,应声而倒。这时,突然一发炮弹在方四生身边炸响,紧接着,机枪嘎然而止。一切突然变得那么寂静,阵地上浓烈的硝烟混杂着火药味,久久不能散去。当战友们来到他的身边时,方四生只剩下右半个身躯了。
21号高地战斗结束后,方四生的战友们在阵地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烈士的尸体就被战友们掩埋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公社卡房坡上。
197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53559部队政治部授予方四生一等功勋章。同年,国家民政部批准方四生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