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嘉禾县田心乡南冲里村人,1956年出生。父亲李土兴,只有一间破房屋,祖祖辈辈种田为生,快到30岁也成不了家。
1949年12月嘉禾解放了,南冲里人终于跳出了苦海,获得了新生。李土兴也一样,在土改中分得了田土和房屋,1955年又在喜庆的鞭炮声和亲人们的祝福声中与李日姣成了亲。结婚的第二年喜得“一子”,夫妻俩乐得合不拢嘴。将儿子取名李柏生。1958年,李土兴被招工到田心农具厂当工人。工厂离家不远,晚上他常回家帮助妻子干些家务活。他与妻子李日姣虽然都没有读过书,不会教孩子念书识字,但他们勤劳朴素,诚实善良的美德却时时在熏陶着孩子纯洁的心灵。他们对共产党无比热爱的朴素感情,使李柏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1964年9月,8岁的李柏生到离村三里路远的山田小学读书。他有着山里孩子的倔强、朴实的秉性;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班上第一批参加了少先队,当他第一次戴着红领巾回到家时,高兴地对父母说:“我是少先队员了。我一定努力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上二年级后,同学们选他当了班长。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他热心为同学们服务,组织同学们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常常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表扬。他特别崇敬解放军英雄人物,看到解放军战斗英雄故事的图书,他千方百计借来阅读,并把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的画像端端正正地粘贴在家里。他常对人说:“我长大了就去当解放军,背起冲锋枪打敌人,保卫祖国当英雄。”
1970年9月,李柏生考入离家四里远的田心中学。他担任班里的文体委员。学习之余,他积极组织同学们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排练文艺节目,样样都干得很出色。他喜爱打篮球,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放学回家,他不但主动帮父母做些家务事,还经常为村里的五保老人挑水、捡柴,照顾五保老人。晚饭后,他还组织村里的同学,用自制的广播筒进行广播,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时事新闻。群众夸奖他说:“柏生呀,听了你们的广播我们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听到了群众的赞扬,平时活泼大方的李柏生这时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李柏生在节假日积极参加队里的集体生产劳动,累得腰酸背痛,从不叫一声苦。在暑假的一天上午,他冒着酷暑参加队里的“双抢”而中暑了,打针吃药后只休息了几个小时,便不顾人们的劝阻又来到田里干活。
李柏生家里人多劳力少,队里所分配的粮食不够吃,他很体谅家里的困难,十分俭朴,从不讲究吃穿。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他看到锅里饭少,本来没饱也不再添饭,而把饭让给弟妹们吃。家里买了布料做衣服,为满足弟妹们的要求,自己常穿着父亲的旧衣服改制的衣服,对聋哑的二弟,他格外疼爱,生活上百般呵护。对正在读小学的三弟他经常抽时间辅导。由于李柏生处处替父母分忧解愁,家里虽然经济困难,但生活却是安宁、愉快的。
1972年7月,李柏生初中毕业后回村参加集体生产,任队里的记工员。他记工敢于坚持原则,从不给任何人记人情工。干部群众都很满意。
是年冬,李柏生响应县委“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的号召,主动报名,到离家30多里的地方参加修建盘江水库。领导见他朴质、坦诚、办事认真,安排他当了民兵团的司务长。他精打细算,合理开支,与炊事员一道想方设法办好伙食,受到民兵团的称赞。
1974年至1975年,嘉禾田心公社党委抽调李柏生到满堂、黄甲大队搞农村工作。在驻队期间,他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大队制订生产、建设规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大胆推行以定额计工为主的劳动用工制,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所在生产队得到了好收成。此间,由于他和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群众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多次受到公社党委的表彰。
1976年3月,李柏生踊跃报名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离家之际,他自信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到部队以后,一定刻苦训练,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军人,到时候请看我的立功喜报吧!”到部队后,他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新兵训练中。在三个月的训练中,他勇于吃苦,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军事训练都一丝不苟。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连队当给养员。他热爱这项工作,干得有条不紊。不久上级调他到师教导队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回连队后改任班长。1978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9年初,为充分作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准备。广西边防部队加强了军事训练,李柏生带领全班战士按照上级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训练,圆满地完成了训练任务。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的前两天,部队从上到下都召开了誓师大会,连队、班排之间都写了请战书、挑战书、应战书,战士们都写了决心书,可谓群情激昂,士气旺盛。李柏生代表全班向连党支部递交了努力杀敌为国立功的决心书。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为了保卫祖国边疆,为了保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我要同越南鬼子作拼死的斗争。如果我牺牲了,请您不要难过,因为我为祖国人民而死,是无尚光荣的。”
1979年2月17日,我军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李柏生所在部队的489团6连,奉命执行穿插任务,他们像离弦的箭疾速地向敌纵深探垄飞射过去。
探垄是同登通往谅山的铁路交通咽喉。附近的16号高地上,有敌炮兵阵地,敌人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有环形战壕和20多个暗堡火力点,由一个加强营防守。敌人凭借着它,妄想阻止我军向谅山挺进。
冲在队伍前面的是副连长带领的突击排(1排)。9班班长李柏生带领的9班战士,担任1排右翼的安全保障。当他们进至四号高地突出部时,暗设在6连正西的一座敌营房周围20多个火力点全部活跃起来,子弹像飓风暴雨般地向6连卷来。1排首当其冲。李柏生见1排受到敌人凶猛火力的阻击,即带领9班战士对1排威胁最大的火力点进行还击。此时,运动在最前面的3班战斗小组长陈伯捷,带领两名战士,在9班火力掩护下沿公路边凹地一线的水沟向前摸去。当接近敌营房30米时,战士周期海抱起炸药包向敌营房冲去。他以敏捷勇猛的动作,把炸药包送到敌营房位置,拉燃了导火线,几个箭步,转身卧倒,“轰”的一声巨响,敌营房和营房内的敌人统统送上了西天。紧接着他们又向前冲去,机智勇敢地迅速拔除敌两个火力点。陈伯捷的脚被子弹击穿,却毫不在意,坚持继续战斗。在陈伯捷精神的鼓舞下,1排的七名同志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以锐不可挡之势,勇猛地向前穿插。当他们穿插到七号高地西北的无名高地时,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战士们身上,个个显得刚毅顽强。
夜暮降临了。枪声渐渐的冷落下来,丽滚滚的硝烟还在阵地上空弥漫。6连连长陷入了沉思,脑子里思谋着如何进行夜间穿插的计谋。此时,指导员及时对全连进行了动员,号召党员、团员要接受党的考验,李柏生代表全班向连首长表示:“领导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敢于顽抗的敌人。”他铿锵有力的誓言深深地感染了全连战士,大伙纷纷向连党支部表决心“打到探垄去,痛歼侵略者”!
夜深深,风飓飓,6连指战员,忍受着饥饿和疲劳,又继续冲去。指导员和副连长带着一排冲在前面。跟随连指挥所的副营长,带领指挥所、5班和3排,沿着水沟一线,趁着夜色向探垄插去。
担任保障1排右翼安全的9班,进至那门村东侧无名高地突出部一线时,发现1排遭到敌人三面火力的夹击。右前方一百米处的那门村前面,敌人有一个加强班的兵力,盘据在战壕里面向我1排疯狂扫射,对1排的威胁最大。李柏生见此情景,心中的怒火在燃烧。他想,如果不全歼这股敌人,1排向探垄穿插将要受阻,要歼灭这股敌人必须打近距离的歼灭战。这样做要冒很大的危险。但为了战斗的胜利,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想到这里,他果断地对9班战士说:“全班火力掩护,郑日士跟我来!”他带领这个战斗小组,利用全班火力掩护的有利时机,沿着凹地水沟一线爬过去,战壕里的敌人疯狂地向我1排阵地射击,没提防李柏生战斗小组已经悄悄地摸了上来。李柏生三人爬到离敌仅十多米时,迅速地向敌投出数枚手榴弹,接着又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十多个敌人全部被消灭。
正当我1排继续向前穿插时,突然从那门村又跑出10多个敌人,他们盘据工事,继续向1排射击。1排被迫再次停止穿插,组织火力还击。李柏生当即重新组织全班火力掩护,他又带领那个战斗小组向那门村工事里的敌人冲击。敌人发觉李柏生三人正向他们爬去,慌忙向李柏生三人开枪。李柏生和郑日士等人赶紧趴下,匍訇前进,子弹从他们头上飞过,他们全然不顾,继续向前爬去,离敌人越来越近了,突然李柏生的脚部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鲜血直流。郑日士连忙爬过来要给他包扎,他说:“顾不上包扎了,消灭敌人要紧!”忍着剧疼向前扑去,剧烈的疼痛,增加了前进的困难,他干脆把其他装备卸掉,只带上几匣子子弹,携数枚手榴弹,端起冲锋枪,以惊人的毅力,敏捷地躲过敌人的子弹,飞身跃上战壕,直逼敌人。这时有两个敌人慌忙躲进猫耳洞里。李柏生即将一颗手榴弹仍进洞里,两个敌人顿时上了西天。接着他又猛冲几步,用冲锋枪对着前面正在向我1排射击的6个敌人一阵猛烈的扫射,这6个敌人也立即见了阎王。其余敌人心惊胆颤。丢下8具尸体,狼狈而逃。李柏生紧跟着敌人,子弹在追逐着逃命的残敌,突然,敌人从侧翼射来一梭子弹,李柏生又一次中弹,壮烈牺牲。
“向英雄学习,为班长报仇,冲啊!”的呼喊声震荡着山峰峡谷,盖过激烈的枪声,全班战友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敌阵,用手榴弹又炸死13个敌人,在9班的战斗精神鼓舞下,6连连续突破了两道火力网,攻占了四个高地。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这位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英勇班长,安葬在长满青松翠柏的广西凭祥市卡峰山上。
1979年3月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李柏生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并为他所在的9班记集体二等功一次。部队党委和嘉禾县人民政府分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短暂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