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人,1956年10月(农历九月初七日)出生于衡南县东阳公社竹雅大队家雅塘生产队(现为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竹雅村家雅塘村民小组)。因出生日期距九月初九重阳节只差两天,所以取名叫谢先重。
谢先重的父亲谢培辉,母亲左才莲生有五个孩子,谢先重是老大。谢家人口多,经济比较困难。谢先重6岁开始读书,边读书边为生产队放牛,还要帮助做些家务事。他从小好学,读书很认真,读了一年半初小之后,他开始跳级,整个小学本应读6年,他只读了3年,比规定时间缩短一半。他利用为生产队放牛的时间,认真学习,自学教师还没有教的课程,往往走在别人前头,别人还没有学的课程他已经学了,别人答不出的题目,他答得出来,经过老师的严格考核,觉得他合乎跳级的条件,允许跳级。跳级之后,不但跟得上班,而且还名列前茅,还被选为班干邵,在小学三年时间里,他三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竹雅小学的老师和同学都称赞谢先重是个好学生,好同学。与竹雅大队相邻的红旗大队(现改为灵山村)有个叫陆元柏的小同学,读书要经过谢先重的家门口,路不好走,坑坑洼洼,经常跌倒,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淋得象个落汤鸡似的。谢先重看到这位比自己年小的同学,就主动帮助他,带陆元柏上学,下雨天牵着陆元柏的手,不使他跌跤;有时陆元柏没有带雨伞,谢先重带了伞,就与陆元柏两人共伞;有时下大雨,谢先重担心陆元柏在路上跌跤子,就一直送陆元柏回家,他把陆元柏当作小弟弟,陆元柏叫谢先重哥哥,真象两个亲兄弟。陆元柏的父母亲和陆元柏的邻居看到谢先重送陆元柏回家的情形,都说谢先重真是个好学生,将来一定大有出息。谢先重坚持多年带陆元柏上学,树立了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榜样,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后来陆元柏长大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当上了军官,谢先重与陆元柏保持着长期联系,从同学时期建立起来的友谊源远流长。
小学毕业后,谢先重考入东阳中学读初中,只读了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他两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没有钱交学费,加上他在家是老大,要帮助家里大人干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没有读书了。
谢先重热爱集体,为生产队放牛,认真负责,牛长得膘肥体壮,生产队干部和群众都夸他是个好牛倌。有一次,他在荒山上放牛,牛婆生了一只崽,他小小年纪把小牛背回到生产队牛栏里,生产队干部看到谢先重一身弄得很脏,头上汗如雨淋,当场表扬谢先重,社员们都兴高采烈,认为谢先重受表扬光荣,一些小青年就给谢先重取了个外号叫谢光荣。
谢先重孝顺父母也是出了名的。父亲谢培辉曾经当过生产队队长,有时开会,回得很晚。天黑路滑,谢先重生怕父亲摔跤,往往拿着手电筒到路上去接父亲。在干农活方面,谢先重是爸爸的好助手。有一段时间,生产队搞定额记工分,比如刨草皮积肥,他刨草皮刨得汗流浃背,刨成一大堆一大堆,父亲就一大担一大担地挑,父子俩配合默契,儿子银锄飞舞,父亲来往如梭,干得很开心。父亲觉得有这样的儿子很高兴,就是累一点也心甘。
谢先重对自己的母亲体贴入微。他母亲身体不大好,断了一只手,不能做重事,但因家庭人口多,家务事做不完,还要在生产队出工,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谢先重知道自己是老大,有责任帮助母亲做事。首先是砍柴烧。谢先重不怕荆棘丛生,趁天晴的天多砍些柴,垒成堆,不让母亲为烧柴而发愁,也为家里节约了不少煤炭钱。其次是煮饭炒菜,谢先重虚心好学,他往往站在灶边看母亲炒菜煮饭,看了之后就记得。有时看到母亲忙不过来,就帮助母亲做饭菜。看到母亲手不方便,就主动洗一些衣服,减轻母亲的负担。
谢先重坚持学习雷锋,乐于做好事。队里有个五保户,名叫谢庭才,因为脚跛,挑水很不方便。所以谢先重就主动承担起为谢庭才挑水的任务。大约3天时间,谢先重就要为谢庭才挑一缸水。有时很忙,谢先重也不超过四天,坚持了三、四年时间。谢先重长期坚持为五保户挑水的事在村子里广为流传,干部表扬他,群众称赞他。谢先重却说:“力气用不尽,井水挑不干,我有力气,为老年人于这点事算不了什么”。
1975年谢先重到陈阳公社林业站劳动,负责栽树和护场工作,他对工作很负责任,挖洞、施肥、栽树、浇水,样样干得好,树的成活率很高。为保护林场的财产,他认真负责巡逻、放哨,有时通宵达旦,他总想多做一些事。由于他表现突出,在林业站加入了共青团。
1977年1月,谢先重报名参军,经体验,政审合格,终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在53014部队当战士,担任四○火箭筒炮炮手。部队驻扎在桂林,他积极参加军事训练,不管是寒气逼人,还是挥汗如雨,他全然不顾。摸爬滚打,苦练射击,他都表现出色。打靶归来,他总是扛着靶子走在归来的路上,口里哼着《打靶归来》,脸上露出笑容。
1979年2月,谢先重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他所在的361团1营2连执行伏击任务,为大兵团进攻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了抓到越南特工队的活口,他和几个战友冲锋在前,没想到被埋伏的敌人包围,在突围时遭到越南特工队的手榴弹的轰炸,谢先重壮烈牺牲。谢先重为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谢先重有一个好战友刘友根,在营部当军医。参战前夕,谢先重找到刘友根说:“如果我们两人中有一人牺牲,一人活着,活着的人要到死者家里去。”两人都同意这样做。那次战斗,谢先重牺牲了,刘友根活着,刘友根按照自己与谢先重的承诺,在谢先重牺牲后来到谢先重家里,告诉谢先重牺牲的情况。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谢先重的父母、兄弟、亲友和村干部、村民们无不万分悲痛,特别是一些得到过谢先重帮助的老年人哭得更加伤心,引起大家对谢先重的回忆,一致称赞谢先重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1979年3月10日,部队追认谢先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广州军区给谢先重颁发二等功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谢先重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谢先重同志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谢先重牺牲后,部队将他的遗骨埋在广西那坡县烈士陵园。谢先重的家乡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竹雅村的干部群众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年轻的战士,在谢家祖山建了一个象征性的坟墓,每年的清明节有不少村干部和村民为谢先重扫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