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陈振旗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56 - 1979
籍贯: 湖南岳阳
概括语: 湖南岳阳人,1956年8月15日出生于岳阳县张谷英镇下庄村柏树组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家排行老三,是个满崽。父亲陈树湘老实本份,体弱多病;母亲袁凡珍勤劳朴实,含辛茹苦养儿育女;哥哥陈林生先天弱智,身材矮小。
  湖南岳阳人,1956年8月15日出生于岳阳县张谷英镇下庄村柏树组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家排行老三,是个满崽。父亲陈树湘老实本份,体弱多病;母亲袁凡珍勤劳朴实,含辛茹苦养儿育女;哥哥陈林生先天弱智,身材矮小。由于劳力不足,当时家庭重担就落在母亲和姐姐的身上。陈振旗自幼受父母的影响,知艰知苦,体贴父母,五岁时帮母亲煮饭、提水;六岁时帮父亲放牛、看羊、上山打柴。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差,特别是下庄村属典型的山区村,地薄田少,交通不便。那时是人民公社时代,农户靠出集体工计工分,粮食按劳分配,由于他家劳力少,杂粮是他家的主粮,生活非常艰苦。父母心疼幺儿,有一点好吃的总是留给他,但他从小就很孝敬父母,疼爱哥姐,从不享受父母给的特殊待遇,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和兄姐。杂粮不够时,他也总是把自己的一份食物主动让给做重体力活的父母和兄姐,现在他姐姐回忆起来仍泪流不止。

幼年时的陈振旗非常逗人喜爱,七岁入学读书。上学后他的表现就与其他孩子不同,年年被评为五好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全班第一名。白天上课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课余帮助同学解答问题;晚上在家他把晾干的竹片扎成束点燃插在墙壁上当灯,复习当日的课程,当天的作业从不拖到第二天做,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1969年上半年,陈振旗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芭蕉中学读书。从他家到中学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一星期回一次家。在学校,他刻苦学习,回到家他帮助家里出集体工。每周上学,他都打一担干柴或两捆竹桠,以换取自己的生活费和家里盐、火柴、肥皂等日常用品的开支费用。尽管他家生活困难,但是他热心帮助比他家更困难的同学,老师称赞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将来一定有出息。

1973年陈振旗的父亲去世,家里愈加困难,体弱的哥哥又患重病,17岁的他只得辍学回家,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74年,他积极参与铁山水库的建设,在铁山工地上,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地,傍晚他又最后一个收拾工具离开。整整一年时间,天天如此。尽管他年龄小,但他挣的工分超过任务1500分。由于他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受到了铁山工程指挥部和大队支部的多次表扬和奖励。

1975年12月,经村支部极力推荐,自己多次申请,陈振旗如愿以偿,穿上了绿军装,成为广州军区53516部队495团的一名新兵,驻在广州龙川县灯文市。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起早摸黑,摸爬滚打,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技术和本领,在全团军事考核评比中,他的各项成绩都很优秀,受到团首长的赏识。新兵训练一结束,当时的团长周光太就把他调到团警卫排担任一班长。1978年12月,陈振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他积极报名要求参战,随所在的部队开往广西前线直接参与作战,在越南同登县的339高地与越军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作战期间,陈振旗与战友们蹲猫耳洞,吃压缩饼干,饮岩渗水,吸浮尘灰,每天在炮声隆隆、震耳欲聋中苦战。战斗中,陈振旗英勇沉着,巧妙地与敌军周旋,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979年3月4日,他和几名战士护送团首长去前线指挥所的途中,遭到敌军火力的攻击。为了保证首长的安全,他带领两名战士吸引住敌军的火力,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战斗结束后,197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陈振旗为革命烈士。部队为了纪念牺牲的同志,把他和其他烈士一起安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建立了烈士纪念塔,并给他追记一等功,塑了铜像。

陈振旗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无不扼腕悲叹,哥哥姐姐闻之,失声痛哭;年迈的母亲听到这个噩耗,悲哭不已,常常喃喃地呼唤着烈士的乳名。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用当地农村独有的方式,为陈振旗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并轮流到烈士家中陪伴、安慰烈士的母亲,帮助烈士的兄弟干农活。当地政府闻讯后,在深感自豪和悲痛的同时,于1979年4月组织全乡共产党员、村组干部、复退军人在乡礼堂召开了褒扬烈士千人大会,宣传烈士生前事迹,弘扬英烈革命精神。台上说者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台下听众含首肃立,暗暗啜泣。远在广州的团首长周光太特地赶来致悼词,慰问烈士家属,并带领烈士家属代表前往广西祭奠烈士英灵。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