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人,1956年7月6日出生,今常德市鼎城区逆江坪乡湖江坪村学堂湾组人。其父亲李甫生,母亲谭敬美,均是当地本分的农民,靠耕种山间几亩薄田为生。李谷寿在家中是老幺,大哥李孟秋,二哥李新秋,三哥李国华。
李谷寿两岁的时候,其父亲因操劳过度而去世。其母亲无力独自担起家庭的重担,便改嫁给本村村民聂东初,共同拉扯四个孩子。
由于父亲早亡,继父和母亲平时又忙于生产和操持家务,李谷寿从小在哥哥们的照顾下长大。
1962年9月,李谷寿在湖江坪大队小学启蒙读书。
1968年9月,李谷寿小学毕业后被推荐到逆江坪公社人民中学念初中。在学校里,李谷寿如饥似渴地阅读《雷锋的故事》以及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传记。英雄的事迹教育着他,英雄的品质陶冶着他。他决心以英雄为榜样,像英雄那样活着,像英雄那样做人。
1969年秋,因家境贫寒,才上了一年中学的李谷寿便辍学回家务农。生活的磨难使李谷寿养成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1970年7月的一天夜里,天气异常炎热,没有一丝凉风,树梢上、屋檐下都笼罩着令人烦躁不安的热浪。晚上10点多种,李谷寿和小伙伴们相约去稻田里抓泥鳅。由于一心想多抓一些泥鳅,走着走着,李谷寿离开了队伍,只身来到邻村王大叔屋后的稻田边。这时,他忽然看见有三个人影在王大叔家后鬼鬼祟祟地,不知在于什么?仔细一听,隐约还有鸡叫的声音。李谷寿当即明白是撞上小偷了!他目睹这一情景,顿时义愤填膺,大声喝道:
“谁?不许偷东西!”
正义的喊声触怒了这伙好吃懒做的蛀虫,小偷们见他只是一个小孩,立时冲过来拳脚相加。李谷寿豪不畏惧,一边奋起反击,一边大声呼救:
“抓小偷啊!抓小偷啊!”
乡亲们和一起出来抓泥鳅的伙伴马上赶到了事发现场。
小偷见状,立刻分路逃走。
王大叔见到鼻青脸肿的李谷寿,激动地说:
“真的亏了你,我家全靠这几只鸡下蛋换点零钱,要是被偷走了,油盐钱都不知从哪里来呢?”
接着,王大叔赶紧从家里拿出几个鸡蛋,要送给李谷寿敷散脸上的淤青。李谷寿坚持不肯接受,并对王大叔说:
“我脸上的伤几天后就会好的,鸡蛋您自己用吧,不要浪费了!”
1977年1月,李谷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第41军121师361团当战士。
紧张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李谷寿被安排在一营三连炊事班当炊事员。接到任务后,他心里陡然一凉:“真没想到,穿上军装却来做饭喂猪,这些事在家里都是母亲一手干的,要是我在部队就干这些事的消息传到家乡,岂不被人笑掉大牙。早知是这样,还不如在家种田,真是白来军营一趟!”牢骚归牢骚,工作还不能丢,李谷寿每天只是神情黯然地切菜、种菜、喂猪,对工作有些心不在焉。老班长看出了他心里的小疙瘩。一天,俩人在菜园劳动的时候,老班长和风细雨地对他说:“我们是解放军战士,服从命令听指挥是军人的职责,要是都不想当炊事员,搞服务工作,战士们吃什么,穿什么呢?作为一个军人,安排干什么工作都不能有情绪,这正是党对我们的考验啊!你要端正态度做两手准备,一手为战士们搞好生活,一手拿枪保卫祖国,两手都不能空呀!”
老班长的一席话,叩开了李谷寿的心扉。李谷寿想起参军前母亲的叮咛:“儿呀,到部队以后一定要听党的话,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要积极上进,学好本事,为国出力,为家增光啊!”李谷寿思想上的疙瘩终于解开了。从此,不论是喂猪还是种菜,他都倾尽心力。几个月下来,他喂的猪个个滚瓜溜圆,比别人喂的猪早出栏一个月;他种的菜绿油鲜亮,不仅能供全连队食用,吃不完的还送给当地老百姓。李谷寿的工作成绩得到全连指战员和驻地群众的好评。1977年,李谷寿因工作积极,表现出色,受到营里嘉奖一次。
1978年初,李谷寿被任命为炊事班长。
李谷寿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勤练军事技能。他常说:“时刻准备着,不管党派到哪里,都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军事理论水平,每逢休息的时候,他总是静静地呆在连队的阅览室认真读书、写笔记。不到半年,连队阅览室的书都读完了,他就托到团部办事的战友和领导们从团里借书来读。每当种菜累了的时候,他便把扁担当作钢枪练刺杀;喂猪的时候,举起猪食桶当杠铃,炼就了强健的体魄。
李谷寿还经常把自己刚入伍时端正思想的历程告诉班里的新战士,他说:“我们是军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杀敌是我们的天职,但是,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工作,才是一个好军人,我们心里要时刻牢记住,‘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新战士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1978年,李谷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8年12月,祖国南部边疆上空黑云密布,惊雷滚滚。越南当局经常对我边境进行武装挑衅,严重威胁着我边民的生命安全。李谷寿所在部队奉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严惩越南侵略者。
在这个严峻的日子里,为了战争的需要,部队加强了对勤杂人员的军事训练。炊事班里有些同志因工作关系平时训练较少,训练时跟不上进度,情绪有些低落。李谷寿就为战士们鼓劲说:“同志们,上了战场,敌人的子弹不会认识你是炊事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不能讲客观,本职工作要干好,训练也不能拖后腿!”李谷寿带领全班战士抓紧训练,白天没有时间,晚上练;工作时没有时间,休息时练;天晴没有时间,阴雨天练。一个月下来,炊事班战士们的体能素质和军事战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1月,越南当局对我南国边疆的挑衅愈演愈烈。李谷寿听在耳里,恨在心上,多次向连首长写下请战书,要求作为战斗员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1979年2月17日,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了!李谷寿所在的第361团奉命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念井出境,担负战役穿插任务。这时李谷寿被调到第361团战地救护所担任前线救护队的班长,横亘在第361团面前的是崇山峻岭和荆刺丛生的坡崖。李谷寿和战友们排除万难,一边抵御敌兵的偷袭,一边向前突进。
2月18日,第361团先头部队四连奉命向809高地穿插。李谷寿率队紧随四连前进。当进至一竹林地时,突然遭到敌人的伏击,连长温大龙急令一班和重机枪火力掩护,连主力迂回前进,迅速摆脱了敌人的纠缠,为按时穿插到位赢得了时间。
2月18日晚,四连急行军前进,至宗梅吊桥时突然遭敌伏击。连长立即命令三排火力掩护,其他同志跑步通过。三排长蒋凤生立即带领全排迅速潜到距敌较近的土坎处,摆开了强攻的架势,各种轻重火器一齐射击。敌人不明真相,急忙调转火力,向三排射来,李谷寿和战友们利用敌人火力转移的瞬间迅速通过了吊桥。
2月19日凌晨,经过几场小规模的战斗后,二营四连迅速穿插到纳隆地区,接近809高地。越军依靠险要的地形和山上奇石嶙峋、岩洞遍布的地貌,在809高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铁丝网织成的障碍线和纵横交错的堑壕和星罗棋布的暗堡。
我军向809高地发起进攻,敌人凭借牢固的工事和密集的火力负隅顽抗。由于地势的原因,敌大部暗堡和火力点处在我军火力攻击的死角,部队伤亡较大。
李谷寿随主攻排战斗在最前线。
他们四处搜救伤员。突然,李谷寿发现一名战士被敌射中,鲜血染红了半边身子。他迅速扑到负伤战友的身边,替战友做了临时包扎后,一咬牙背起这名牛高马大的重伤战友往阵地下撤。敌人射过来的子弹在身前身后乱飞,战友身上的鲜血汩汩流在李谷寿的身上,身上粘乎乎、热烘烘的,散发着刺鼻的血腥味和汗臭味。这名伤员的身体沉重,加上山路奇险,李谷寿有些不堪重负。为躲避敌人的子弹,他把皮带解下来,把裤子撕成布条,将伤员捆在自己身上,像雪橇板一样驮着伤员,用手指和脚着地,背负着战友一步步地爬行,总算把战友背离最前线。回到救护所时,李谷寿身上除了钢盔挡住的眼珠黑白分明以外,从脸到脚都是泥土。
经过几天几夜的急行军和一个上午的紧张战斗,李谷寿体力已透支到极限,眼前一阵阵发黑。救护所的战友们劝他休息一会儿再上,他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他一转身,扛着担架又投入了战斗。
部队攻占809高地后,立即迅速向前推进,当进至茶树山高地时又与敌交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李谷寿发现一名战友中弹倒地。这里地势开阔,正是敌军防御的重点,火力密集,从战斗一开始,敌人对这里的封锁就从未停止,而且火力越来越强。在这个危急关头,李谷寿巧妙地利用地形,机动灵活地一个跃进,冲了过去。离伤员只有十多米远的时候,敌人发现了他,集中火力向他扫射。李谷寿毫无惧色,借弹坑的掩护潜行到伤员身边。正当他背起伤员要撤离战场时,敌人的两挺机枪像发疯了一样,瞄准李谷寿扫射,数发子弹击中了他。在倒地之前,李谷寿用尽最后的力量,将战友压在自己的身下,终于保护了战友,而他却壮烈牺牲了。
197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李谷寿为革命烈士。第121师为李谷寿追记二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