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李汉兴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63 - 1984
籍贯: 湖南宁远
概括语: 湖南永州人,1963年农历1月20日出生在宁远县仁和镇社旺村(原李家铺乡社旺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李庆元是一个老实的农民,母亲黄爱章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李汉兴兄弟姊妹四人,他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叫李汉富,下有一个弟弟叫李汉运,最小的妹妹叫李小运。
  湖南永州人,1963年农历1月20日出生在宁远县仁和镇社旺村(原李家铺乡社旺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李庆元是一个老实的农民,母亲黄爱章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李汉兴兄弟姊妹四人,他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叫李汉富,下有一个弟弟叫李汉运,最小的妹妹叫李小运。爷爷与李汉兴一家六口人挤住在两间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泥砖瓦房里。李汉兴参军那年,还是与哥哥、弟弟三人同睡一张床。

家里吃饭的人多,靠父亲一个劳动力赚工分养活全家。由于工分少,一年到头,从生产队分回的粮食仅够半年食用。父亲身体不好,经常胃痛,因此家里有一点好吃的,大家都让给父亲吃。李汉兴母亲是一个很会持家的妇女,经常在房前屋后种一些瓜菜,用瓜菜拌和着大米、红薯吃,虽然很难下咽,但也能勉强填饱肚子。李汉兴在入伍前,没饱吃过一餐白米饭,更没有好好地饱吃一顿肉。为了全家的生计,哥哥李汉富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上学,回到家里帮助父亲赚工分,以减轻父亲的担子。李汉兴从小就很懂事,上小学时,就一边读书,一边帮助母亲照看弟妹,好让母亲到生产队出工,为家里多赚一点工分。因小学就在本村,离家很近,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上山砍一担茅草柴回来后,才拿着两个红薯赶到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下地打猪草,有时要很晚才回家。

上初中后,乡中学在李家铺,离家七八里远,他仍然坚持早起为家里做好饭、煮好潲,然后才去上学。由于家里无钱,连一双胶鞋都买不起。母亲起早贪黑,每年为兄妹四人各做一双布鞋,但李汉兴舍不得穿,每天来回十多里,不管天晴下雨,总是光着脚板上学。上中学时,中餐需要自带米菜到学校煮饭,而李汉兴每天带的总是红薯丝和几片萝h干。也许是粗茶淡饭滋养了他,加上他从小砍柴挑水锻炼,他身子骨长得很结实,不到15岁就能从五里地远的山上挑回一百多斤柴禾回家。那时读书,学生们大部分时间不是支农,就是在学农基地搞劳动。不论是到生产大队支农,还是在学校基地搞劳动,他总是专选重活、脏活干。他爱好体育活动,在学校运动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虽然他的个头只有1.6米多一点,但他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体力很好,行动机灵,球技熟练。李汉兴学习认真刻苦,尽管白天非常劳累,每天晚上李汉兴都点着小油灯完成当天的作业,而且坚持温习第二天的功课。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食堂扫地、挑水,深得师生们的喜爱。他在初中的三个学年里,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干部。

1978年春天,正当李汉兴快毕业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父亲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吃什么就吐什么,家里东拼西凑借了300多元把父亲送到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已到了胃癌晚期。这一年正是拨乱反正,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李汉兴与其他山沟里出生的孩子一样,本来想通过读书、高考走出山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和深造,以改变自己贫寒的家境,但是由于家里出现了这一变故,他的这一美好愿望成了泡影。

不久,父亲离开了人世,李汉兴只得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回到家里与哥哥一起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80年,村里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弟妹一天天长大了,能够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了。全家老少起早贪黑地劳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81年10月的一天下午,李汉兴挖红薯回家路过村公祠门口,见贴着一张大红纸,人们都围着大红纸指指点点,李汉兴也凑过去看,原来是征兵报名通知。这年,李汉兴已满18周岁,正符合当兵的年龄,他觉得机会来了,便决定报名参军,在部队闯出一条实现理想的路,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回到家里,把下午收工回家时看到征兵报名通知的事和自己想参军的想法讲了出来。没想到哥哥非常支持他的想法,还鼓励他应该报名参军。哥哥说:“只要你在外面受到锻炼,在外面有出息,我们在家里再苦也值得。家里有我在,你放心,母亲的工作我来做。”

第二天起床,哥哥把李汉兴想报名参军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也很支持他报名参军。通过体检、政审后,李汉兴顺利地被批准入伍了。

1981年12月的一天,李汉兴告别家乡的父老乡亲,穿上了绿色军装,踏进了部队的大门,他被分配到42军的163师,虽然部队在省内,离家还不到200公里,但他毕竟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第一次离开母亲、哥哥和弟弟独立生活。

来到部队,李汉兴因为想家,在训练时经常走神,一次施令员喊向右转时,他站那儿一动不动,引起大家哄堂大笑。新兵连指导员知道后找他谈心,了解了他的情况,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开导和教育,给他讲“年轻人应志在四方,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舍小家为大家,把国家利益与小家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块。才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的道理。

部队政治课的教育和指导员的谆谆教诲,使他逐渐懂得一个人不离开母亲的怀抱、不融人社会是长不大的。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锻炼意志的地方。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干出成绩,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

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新兵训练时每个项目都认真完成,进步很快,一些项目教导员稍加指点,他便心领神会了。

他在家里时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刚放下地里的活,又帮助母亲忙家务。来到部队后,稍有空闲,他不是练习训练项目,就是打扫卫生,帮助战友们做这做那。新兵训练比较辛苦,在训练中,一些新兵由于平时锻炼少,不是擦破皮,就是撞伤腿,一万米长跑强化训练下来,腰酸腿疼,回到营房后倒在床上不想再动了,吃饭都不想去。李汉兴经常为这些受伤的战友们擦药膏,很快,他得到了战友的认同和好感。

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以射击、投弹、越障和长跑四个项目第一的成绩在全营得到嘉奖。由于他各项成绩优异,身材结实,机智灵活,被分配到师部侦察连。到侦察连后,在各项特殊强化训练中,他的成绩依然非常出色。因此,很快他被提升为副班长、班长。

1984年,越南士兵仍然经常到我广西、云南边境进行骚扰,进行武装挑衅,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126师奉命派出部分人员增援广西边防部队作战。李汉兴得知部队要派人到广西轮战,第一个报名到广西边防接受实战考验,在递交请战书的同时,他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是他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其实,组织上已正式讨论了他的申请,批准接收他加入党组织,正准备通知他本人。由于他加入组织心切,上战场时又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很快,李汉兴所在的侦察连被派往广西轮战,他随部队于3月份来到了驻扎在广西防城挪连县地区的53217部。

来到广西边防部队,他经常带领全班战友深入敌人腹地艺街等地区侦察敌情和抓捕俘虏,多次为我军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为了有力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军决定对经常骚扰我边防沿线的越军进行一次全面反击。在进攻前必须要摸清敌人的火力配制和兵力分布情况,李汉兴所在班奉上级命令担负深入敌占区抓捕“舌头”的任务。

8月11日凌晨2点多钟,李汉兴带领全班11名战士摸到边境19号至20号国境界桩处,偷偷潜入敌占区。为了避开地雷,他们只好摸黑沿着山沟,攀越悬崖,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预定地点,隐蔽下来,等待敌人的出现。8月的越南山地,蚊虫、蚂蝗和毒蛇很多,战士们强忍着蚊虫、蚂蝗的叮咬,一动不动,连喘气都不敢。上午9点钟左右,三个越南士兵从山洞里出来,直向他们埋伏的地点走来,待越南士兵离埋伏点还有5米远时,一个战士立功心切,一个箭步跃上去按住了最前面的一个越南士兵,后面两个越南士兵发现后举枪就要向这个战士射击。说时迟那时快,李汉兴赶紧一跃而起,还未待脚着地一梭子弹将后面两个越南兵击毙。俘虏抓住了,但山洞里的越军听到枪声钻出山洞,一齐向他们埋伏的地点冲来。李汉兴命令其他战友拖着俘虏赶快撤离,自己却冲上一个小山坡,向敌人猛烈射击,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去。经过10多分钟激战,战友们脱离了危险,而李汉兴在打完最后一梭子弹时身上连中三弹,倒在血泊之中。这位年仅22岁的青年,为了战友,为了祖国,将热血洒在了异国的疆场!

李汉兴牺牲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同年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追记二等功一次。李汉兴牺牲后,其尸体几经周折才被运回广西防城挪连县,埋葬在距挪连县城不远的烈士公墓内。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