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唐解义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55 - 1979
籍贯: 湖南嘉禾
概括语: 湖南郴州人,出生于1955年2月,是嘉禾县袁家镇袁家村下袁家村人。唐解义的父亲唐水湘,解放后入党,长期在农村任基层干部,1955年任袁家高级社党支部书记。母亲是一个勤劳慈祥的人。唐解义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妹,他排行老二。唐解义从小性情温顺,机敏斯文,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良好。后来辍学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平日与人和睦相处,深受村里人的喜爱。由于他的文化水平较高,在基层当民兵时,曾担任政治辅导员。
  湖南郴州人,出生于1955年2月,是嘉禾县袁家镇袁家村下袁家村人。唐解义的父亲唐水湘,解放后入党,长期在农村任基层干部,1955年任袁家高级社党支部书记。母亲是一个勤劳慈祥的人。唐解义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妹,他排行老二。唐解义从小性情温顺,机敏斯文,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良好。后来辍学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平日与人和睦相处,深受村里人的喜爱。由于他的文化水平较高,在基层当民兵时,曾担任政治辅导员。

唐解义崇拜英雄,总想加入人民解放军,上前线为国立功。1977年1月,他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在给家中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感到部队这所大学校特别温暖。我决心认真学习马列、毛主席的著作,为保卫祖国南大门苦练杀敌本领。”他还写了一首诗:“昨天新农民,今变子弟兵,听从党召唤,来到南大门……”其参军后的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在唐解义看来,南疆大山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部队的一切都那么严整、洁净,连站岗放哨也有诗意:“背起新步枪,刺刀闪银光,提高警惕性,风云胸中装。”初到部队,唐解义激动地兴奋不已。

唐解义所在的五连是一个以严格训练闻名的作战连队,新兵训练开始后,每次练操回来,唐解义的骨架子好像散了似的,浑身疼痛。他在日记中写道:“木马跳了5次都没跳过去,连问几个为什么,找不到原因又继续跳,不但没有跳过去,把脚还扭伤了。”“我做单双杠,开始一直上不去,每次用手拉杠就痛得不得了。”训练虽苦,但他没有退却。他向连首长表决心:“战争是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战士要能在战场上经受严酷的考验,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因此平时就必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不经过反复的训练实践,就不能学到过硬的本领。”一个月下来,唐解义不但攻克了全套训练难关,还达到了规定标准的优秀成绩。战友们说:“小唐这个山沟里来的‘辣椒兵’真神啦!”训练之余,小唐还为连队做了大量的好事,被连队的同志们誉为“活雷锋”。

整训完毕,唐解义所在的五连接到了守卫空军机场的任务,小唐又赋诗一首:

“老战士啊是老师,山山水水是课堂。

扎根五连干革命,誓死保卫我机场。”

此时,他不幸患了疝气病。但他瞒着大家照常上操,坚持出公差。别人积肥一千斤,他一咬牙积了两千斤。在一次操练时他的疝气病发作了,疼痛难忍,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直到连首长发现“内情”,“强迫”他进了卫生队治疗。在住院期间,他继续坚持为病友做好事,病没痊愈,他就瞒着同志们回到了连队。

唐解义回到连队不久,营部首长见他人机灵,记性好,又参加过连队的各项战斗训练,便调他到营部当通讯员,不久又让他当了电话员。这是一个新的考验,他在日记中写道:“……当了电话兵后,暴露了不少薄弱环节,第一体质过不得硬;第二不会走山路、田埂;第三行进时辨不清方向。”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电话员必须掌握比步兵多十几种过硬的知识、技能。为弥补不足,唐解义与战友们一起登悬崖、过深谷、爬绝壁、攀高树,在深山密林中苦苦磨练,不久,个子不高而清瘦的唐解义竟能背负几十斤重的电线在山谷间快速穿行,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能按规定完成架线任务。仅半年时间,他便受到党支部嘉奖2次、营部嘉奖1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众多战友学习的榜样。

此时,越南当局派军队向我边境军民开枪、开炮,进行武装挑衅,仅唐解义所属部队驻地靖西县便有4个公社、55个村寨遭到了越军炮击,大片田地无法耕种。从1978年8月到1979年2月,越军侵犯我国土地山川达163处,武装挑衅705次,打死打伤我方军民300多人。唐解义对越南当局忘恩负义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在写给营部的请战书中,他多次表示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神圣的领土。他在给哥哥唐解生的信中说:“越南当局不讲良心,不讲国际公德,公然向我边境兄弟父老开枪开炮,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我要服从党的安排,以牙还牙,坚决打败侵略者。”

1979年2月17日,唐解义所在的部队在广西地段向越寇发起了强大的自卫还击战,目标直指越南边防重镇同登。

战斗打响了,部队打到哪里,唐解义就把电线拉到哪里。攻打717高地时,电话线要通过一条开阔的沟底,这条沟处在敌人重机枪火力的控制下。为了保证团指挥所对正在攻击高地部队的指挥联络,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背着几十斤重的电话线,和战士顾家国一起,冒着敌人发射的密集子弹,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身体,迅速将电话线拉过沟去。在这次战斗中,唐解义20多个小时没吃上饭,又累又饿,但他以英勇顽强的精神坚持爬过山沟,出色地完成了11公里的收放线任务,保证了上级与连队的通讯联络,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荣立三等功。

弄兰,是越军设置的又一道封锁线,埋设了数不清的地雷。我军进攻反击的头两天,唐解义的一些战友不幸踩上地雷牺牲了。为此,唐解义特地向工兵同志学习了排雷技术,以备必要时能自己排雷顺利完成任务。

2月,正是雨季,远处的群山灰朦朦,雾重重。唐解义背着沉重的电话线在泥泞的山道上艰难地行进,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战友们望着他被划了多道血痕的皮肤说:“想不到越南鬼子竞把国境线画到我们的皮肤上了。”唐解义说:“他们现在只是打草稿,同志们要提高警觉,彻底粉碎敌人的扩张野心,决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我们要用生命来保护首长的耳朵,炮弹能不能长眼睛,就看我们的顺风耳灵不灵。”

进军途中,身为班长的唐解义带领战士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英勇无畏的精神,身背几十斤重的电线,紧紧跟在尖刀班的后面,在朦朦的细雨中攀悬崖,穿刺蓬,爬高山,走险道。部队穿插到哪里,电话线就拉到哪里。3月5日这天下午,进攻刚发起,弄兰屯的敌人突然向我穿插分队方向打炮,一发炮弹落在离唐解义不远的半山腰的玉米地里,炸断了电话线。唐解义二话没说,冒着敌人的炮火袭击,抓住藤蔓,顺着草丛溜下山腰去接线。手掌被割得血肉模糊,臂部和两脚被尖利的石头划破了皮,他全然不顾,仍一个劲儿地往下滑。刚到半山腰玉米地边,对面山头暗堡里的敌人发现了他,使用重机枪向他疯狂扫射,他见玉米地比较开阔,便卧倒匍匐向前爬去,子弹在头顶上“嗖嗖”而过,地里的玉米桩子不时地戳进他的伤口处,钻心般地疼痛。为了完成任务,他冒死前进,终于将断线头接好,及时地保证了线路的畅通。

在弄兰战斗中,唐解义跟随穿插部队在各达山潜伏了36个小时,看到随军的三个民兵的饼干吃光了,饿得发愁,他便同新战士吴科元商量,将自己带来的饼干分了两包给民兵。潜伏到下半夜,天下雨了,民兵们没有带雨衣,唐解义又把雨衣让给了民兵,自己和战士吴科元两人共用一件雨衣。战斗打响后,唐解义和吴科元随进攻部队爬了两座大山后,喉咙干渴得冒烟,唐解义却动也没动自己的水壶。他用嘶哑的嗓子说:“小吴,这里山高缺水,咱们这壶水不能喝了,还是留给受伤的同志喝吧!”吴科元知道他三天三夜只喝了几口水。他被唐解义的行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再也没有多喝一口水。

将近黄昏,战斗正打得激烈,唐解义和小吴随穿插分队进攻弄兰公安屯。他们刚穿过敌人的雷区,突然身后又传来了一连串的地雷爆炸声。

“糟糕!后面的同志踩响了敌人的连环雷。”唐解义心里一阵酸痛,对吴科元说:“后面的同志受伤,担架队上不来,你守着电话机,我进雷区把伤员背出来。”话音刚落,便回头飞身冲进夜幕笼罩的敌人布雷区,朝响雷的地方摸索过去,寻找受伤的战友。就在即将找到一名伤员的瞬间,他踩响了敌人的地雷,倒在了血泊之中。当吴科元赶来抢救时,他慢慢地睁开眼,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不要管我,快去抢救下面的伤员,我是共产……党……员……”边说边用无力的手指着自己的上衣口袋,话没说完,便一头倒在战友的怀抱里。后来清点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他的口袋里压着一份党费证,里边夹着两元鲜血染红的人民币。这两元钱就是他交给党的最后一笔党费。唐解义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壮丽篇章。

为了表彰唐解义的模范事迹,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唐解义为革命烈士。

战后,部队党委和嘉禾县人民政府为唐解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

唐解义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广西那坡县。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