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县人,原名吕桥庭,1932年6月11日生,邵阳县金称市镇(时属武冈县古峰乡)千古村人。兄弟4人,吕华文排行老三。因家境困窘,他的童年是在打柴、放牛生涯中度过的。11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启蒙学校读了半年书,就因家中困难辍学。父亲只好把他送到地主家中放牛混口饭吃。1946年华文刚满14岁,老兄石庭被国民党抓壮丁当兵。一去杳无音信,他便回家帮父亲种地,并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16岁时父亲见他聪颖,又送他拜师学木匠,学徒期间虽只管饭不发工钱,但总算学了一门手艺。
全国解放后,吕华文家与穷苦乡亲们一样分得了田地房屋,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从心眼里感谢共产党。1951年1月26日,全家高高兴兴送吕华文参军入伍。吕华文先在区干队当了8个月炊事员,他觉得烧火做饭和当兵打仗不是一回事,闹过不少情绪。后调至暂编15团当战士,心情豁然开朗。在大练兵中他如鱼得水,再苦再累坚持刻苦训练,成绩优异,受到首长嘉奖并获奖励。1952年初,部队改编为独立11团,开赴湖北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前线,吕华文凭着自己对党对祖国的一颗赤胆忠心,凭借高大强壮的体魄,日夜奋战在工地,常常两担土一肩挑,他所在连队的工程进度和质量遥遥领先,出色地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吕华文荣立二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9月,吕华文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345团1营3连,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同年10月25日,在一次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几位战友身负重伤,吕华文跃出战壕,奋不顾身地抢救负伤的战友,不幸被一颗敌弹击中胸部,他带着伤痛把战友救回战壕,自己也昏死过去,被送回东北辽西23病院治疗。1953年初,吕华文被转到湖南革命残废军人学校,一边休养,一边补习文化。1953年4月30日至5月3日,学校卫生队对他实施第一次手术治疗,取出了他胸部的部分弹片,但第二、第三肋骨中的弹片仍未取出,他继续留在学校休养。在该校学习期间,他尽己所能,常常帮助战友们做这做那。他刻苦学习文化,很快达到高小毕业水平,并练就了一手比较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因负伤后在辗转途中团组织关系证明丢失,他在荣军学校期间重新要求入团,由于表现突出,1953年7月15日,被批准重新入团。
1953年9月,吕华文从军人学校转业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1月因伤口复发,在邵阳专署人民医院施行第二次手术,因抢救无效病故,年仅23岁。邵阳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吕华文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