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乡县人,原名刘青藩,小名“青巴一”、“青■蝈”,1928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七日)生于原湘乡县第六区宣风乡三珠堂(今属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水库淹没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刘玉璞,一生务农,兼雕“溪砚”为业;母亲邹氏,是个心地善良的农妇,生有一女二子,女儿早年夭折,长子尉藩(又名乔初)务农,于1985年7月去世,刘青藩是其次子,也是家庭中最小的儿子。
年幼的刘青藩,由于家境十分贫困,经常跟着母亲在乡里讨米要饭。苦难的乞丐生活,从小就在他心灵里播下了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当他稍懂事的时候,要求父母送他上学读书,但一家人终年不得温饱,哪有钱供给他上学呢。正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刘族在三珠堂办了一所国民小学,族上见他家里很穷,就免费接收他入学。刘青藩自知这个求学的机会难得,尽管课余还要帮家里干农活,肚子里又吃不饱,但他对学习十分刻苦。在断断续续的4年初级小学里,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
刘青藩在初小毕业时,未满12岁,他多么希望能升高级小学读书,由于他所处的穷山沟里没有办高级小学,走出山冲去读又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因此,只好辍学在家。白天他跟哥哥上山砍柴卖,或给人家做童工,晚上与冬闲则帮助父亲雕刻石砚。尽管一家人从年头辛苦到年尾,家中还是终年吃不饱、穿不暖,常在饥饿线上挣扎。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挑起了全面大内战。为了扩充兵员,国民党在全国农村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大肆增派壮丁。一个秋深的日子,18岁的刘青藩为生活所逼,忍痛抛开家庭为国民党当兵。从此,“刘俊卿”的名字代替了刘青藩的名字。
从小深受阶级压迫的刘俊卿,对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因而不愿意替国民党当兵打内战。外出不久,他曾给家中写过一封信,信中倾诉了对国民党的不满情绪。他是为了暂时“安身”,不得不走上当兵道路的。开始,他在长岳师管区新兵训练营接受训练,不仅吃的是掺了沙子和发霉的米饭,而且动不动就挨打受骂。好不容易熬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他被补充到国民党交警第六纵队当兵。
1948年11月,著名的淮海战役打响。刘俊卿随国民党部队调赴安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在解放宿县的战斗中,他随部队参加起义。
深受过旧社会阶级压迫和国民党军队折磨的刘俊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受到了首长和战友们的热烈欢迎。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上下一致、官兵一致的优良作风,使他深感革命队伍的温暖。在诉苦运动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国民党挑起内战和压迫人民的罪行。他说:“我家祖祖辈辈受苦受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才使我出了苦海见青天。只有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穷人才能翻身得解放。”
1948年12月,刚刚20岁的刘俊卿经过解放军这个大学校的教育,补编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27旅8团3营机炮连重机枪班当战士。解放军对他的信任,使他豪情满怀,激动万分。他向部队表示:“一定勇敢杀敌,积极立功,当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1949年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消灭,东北、华北、中原已经获得解放,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全国统一编制,提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刘俊卿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135团3营机炮连重机枪班当战士。
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线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解放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达22年之久的政治、军事中心南京。刘俊卿满怀革命豪情,跟随部队对南逃之敌进行追击。5月的江南,正值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刘俊卿扛上重机枪,背上还要背着两个人的被包和干粮,负重达50来公斤。在解放江南的战斗中,他吃大苦,耐大劳,日行军在60公里以上,脚板磨起血泡,既不叫苦,也不掉队,首长和战友们都夸他是坚强的“金刚石战士”。
经过3个多月的追击,部队进到了江西安福地区。7月的江南,骄阳似火,气候炎热,加之国民党长期的残酷统治,这里的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医疗卫生条件也很差,疾病流行,部队战士的发病率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刘俊卿出生在南方,吃过各种苦楚,受过不少折磨,不仅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而且磨出了坚强的意志。他虽然身材不高,但膀大肩宽,体力过人,身体素质很好。在部队传染病流行期间,他一人主动照顾全班的所有病号,每天除了给病友煎药、端水、送饭外,还要给重病号洗衣抹身。战友们无不称他为“好兄长”、“好兄弟”。
在千里追击中,刘俊卿表现出人民战士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热爱人民、关心同志的优良品德,不仅受到战友们的称赞,还多次获得连部、团部的表扬,被记功一次,并于1950年1月提升为重机枪班副班长。
1950年2月10日,部队进入贵阳城,而后奉命执行黔西南剿匪任务。刘俊卿积极协助班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领全班战士正确执行党和部队的政策、法令,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全班成为连的先进班。同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日,美军公然越过“三八线”,与南朝鲜军向北朝鲜大举进攻,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在这严峻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22岁的刘俊卿义愤填膺,自愿报名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第15师135团3营机枪连。1951年3月25日,东北大地还没有解冻,刘俊卿踏着冰雪,随志愿军由辽宁省丹东市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去为祖国和人民建立新的功勋。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朝两国人民军队连续进行了4次反击战役。刘俊卿赴朝时,第五次反击战役正在开展。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安全,他与战友们来不及休整,立即投入到第五次反击战役的战斗。由于他作战英勇,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战场上被提升为重机枪班班长。尔后,他率全班战士胜利完成了朝鲜战地第三级防御工事修筑任务,受到了团部的嘉奖。1952年4月13日,部队又接管了五圣山防区,刘俊卿带领的重机枪班驻守在上甘岭前沿阵地597.9高地2号阵地上,与敌军相距不远。
1951年10月14日4时12分,美军向上甘岭地区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粉碎美国侵略军进犯的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帝国主义与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军的飞机和各种口径的火炮,向我上甘岭阵地反复发射密集的炮弹、炸弹,从地面到空中用无数的火舌织成火网,企图将我防御阵地尽收网底。我军阵地上,平均每秒钟落弹6发,终日落弹30万发,硝烟、碎石、弹片、尘土,随着炸弹声腾空而起。一阵炮火轰击之后,敌军又在27辆坦克与4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使用7个营的兵力,分成6路向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两高地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守卫在597.9高地的重机枪班班长刘俊卿,凭着他数年的军旅生涯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感到敌军的这次进攻非同一般,一定有更大的军事行动。他一面准备好自己的武器狠狠地打击敌人,一面最先向上级报告当前的敌情及自己的分析判断。他的报告,给我军高级指挥机关提供了来自最前线的最新依据,从而坚定了指挥部的正确判断:“敌人的所谓‘金化攻势’,是企图抢占上甘岭两侧高地,夺取五圣山,迫使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得不后退。上甘岭的东西两侧高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五圣山阵地前沿的要点,它的得失,不仅直接影响五圣山阵地,而且关系到平康地区整个防线的安危。”
10月14日5时,敌军在烟幕的掩护下,以4个营的兵力向我597.9高地一个加强连的阵地大举进攻。敌军进攻的兵力由两个排逐步升级为一个营,反复攻击达数十次之多。8时正,美军一个营的兵力,分成两路向2号阵地发起攻击。刘俊卿将情况向上级报告后,立即架枪向正往上冲的敌人猛烈射击,不仅击退了东侧敌人两个连的连续13次冲击,还击退了西侧敌人一个连的8次冲击。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他一个人共歼灭敌人70余名。
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到当日11时40分时,我2号阵地上的战士大部分伤亡,弹药亦耗尽。晚上,刘俊卿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班长,应冲锋在前,便主动向连长请求转移到最危险、最紧要、便于发挥火力优势的9号阵地去打击敌人。他向上级表态:“坚决保卫世界和平的大门——五圣山!”刘俊卿的请战,得到了上级首长的允许。他立即率领一名战士,带着一挺重机枪的全部装备,在敌人火力下运动500余米,终于突破了敌军的严密封锁,安全进入了9号阵地小坑道的机枪工事内,依托以坑道为主体的防御阵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击,战斗异常激烈。
第二天清晨,敌人又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当敌军对我军阵地发出一阵猛烈的炮火袭击后,于7时40分开始,又以6个营的兵力,向我上甘岭前沿两高地轮番攻击21次。守卫在9号阵地的刘俊卿,正向进攻之敌猛烈反击时,敌人发觉了他的射击位置,以排炮摧毁了他的机枪射口。刘俊卿沉着、机智,连忙叫战士装子弹,自己则奋不顾身地在敌人的火力下抢修机枪射口,继续猛烈反击。这时,他发现机枪工事里尚有友邻部队8个轻伤员,便挺身而出,整顿组织,指挥战士。他向大家动员说:“同志们,保卫祖国,为人民立功就在这个时刻,不要忘记上级党对我们的培养和祖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发扬硬骨头精神,坚守阵地,坚决为牺牲、负伤的同志报仇!”他的动员,有力地激励了战友们的战斗意志。由于他们的共同奋斗,在9号阵地坚守了一整天。尤其是刘俊卿的重机枪,整天火力旺盛,他的射线,一直是敌人的死亡线。
10月16日上午8时,敌军又以4个营的兵力,向我上甘岭西高地轮番进攻14次。敌人用爆破、燃烧、烟熏等手段,企图破坏我军阵地的坑道工事。刘俊卿坚守的机枪工事口,被敌人两发毒气弹击中,顿时,气味难以忍受,他当即组织小坑道工事内的伤员,用自己的尿淋湿手帕、毛巾或棉衣,保护好呼吸道,他一个人则戴上防毒面具,坚守阵地,射击和监视敌人,克服了缺粮、缺水、缺氧的严重困难,保护了受伤战友的生命安全。
17日凌晨,敌人进攻前的火力突击又开始了。刘俊卿的机枪工事,成了敌人火力突击的重点目标。在敌军一阵火力的疯狂突击之后,刘俊卿的机枪工事及小坑道全被炸毁。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组织工事内的9名伤员,向大坑道转移。这时,数十名敌兵一窝蜂似的冲了上来,他将身边的两颗手榴弹投向敌群,毙敌10多名,一举击退了敌军的进攻。还有17名不甘心灭亡的残敌,稍加整顿以后,在10多挺机枪的掩护下,又冲了上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勇敢机智的刘俊卿想一想:后退吧?不行!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应为同志们作一个坚强不屈的榜样。他大呼一声:“同志们!我们要跟敌人拼到底呀……”喊声还未落音,他便拉开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的导火线,向着敌群猛扑过去,“轰”的一声,便与猖狂冲上来的10多名敌兵同归于尽。就这样,刘俊卿用生命保护了坑道里9名伤员的安全。
在上甘岭战役中,刘俊卿发扬了英勇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响应并实现了军党委“一人舍命,万夫难挡”的号召,在关键时刻,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战友们树立了勇敢战斗、坚强不屈的光辉榜样。他虽然只活了24个春秋,但其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刘俊卿的壮烈牺牲,使敌人闻风丧胆,动魄惊心,对战斗在上甘岭的勇士们则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坑道里的伤员们知道了他的这种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个个坚定地表示:“只要有我们在,就坚决不让敌人冲进来!”他们一边顽强地阻击敌人,一边利用战斗间隙收集枪支弹药,准备痛击来犯之敌,一直战斗到10月19日反击部队上来。
刘俊卿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为了表扬刘俊卿烈士的英雄业绩,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分别于1953年6月8日与23日批准为他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英雄事迹,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39155部队政治部汇编在《凯歌百代》(上甘岭战役专辑),《双峰县志》亦为他立了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