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人,1947年11月出生在武冈市水庙乡江坪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本姓蔡,3岁失去母亲。苦命的父亲因丧妻过度悲伤,身体积劳成疾,在张绍云9岁时也撒手人寰。从此他成了孤儿,靠乡邻接济度日。11岁那年,新宁县水庙镇江坪村的姨父张世连收养了他,于是他就改姓张,并成了水庙镇江坪村人。
1960年,张绍云进入水庙镇中心小学读书。在学校,张绍云不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非常乐于助人。他由于早年家贫未能上学,在班上年龄偏大,他便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爱护其他同学。1963年,同学张绍柏下河洗澡,不幸溺水。张绍柏在水里拼命挣扎,眼看快要不行了,张绍云尽管自己不熟水性,但他全然不顾,“扑通”一声跳进河里,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张绍柏推上岸来,而自己由于不会游泳,呛水过多而沉入河底。幸亏老师及时赶到把他捞了上来,进行人工呼吸,他才苏醒过来。
张绍云虽然在学校品学兼优,深受老师的喜爱,但由于姨父家境贫寒,他只读完小学就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了。
张绍云在生产队劳动时,不仅积极肯干,而且留下了许多助人为乐的故事。1964年的一天,生产队去万峰山造林,早晨去,傍晚归,太阳快要落山时,在山脚下清点人数,发现少了张绍太。大家都以为张绍太可能早走了一步,因而没有多想就都收工回家去了。但张绍云认为有点不对,为防万一,他在社员回家后,只身爬上山去寻找,天快黑时,他终于在山坡上找到了张绍太。原来张绍太被竹签戮伤了脚,血流不止,痛得昏死了过去。张绍云撕下自己的衣服,帮张绍太包扎好伤口,才将血止住。
万峰山离张绍太家有十多里路,张绍云二话没说背着张绍太就往家赶,路上他又累又饿,几次差点昏倒了,但他咬紧牙关,终于把张绍太背回了家里。放下伤者,夜已经很深了,村里的人都睡了,张绍云没有喝口茶水,便悄悄地回了自己的家。后来张绍云牺牲后,张绍太哭肿了双眼,逢人便说:“没有绍云,我活不到今天!”
张绍云由于在生产队劳动积极,道德品质好,1966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9年3月,张绍云光荣入伍,同年6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等职,1971年6月又调任步兵123师368团3营炮兵连3排排长。
张绍云同志只有小学文化,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但他舍得下功夫,不怕吃苦。他在部队一直坚持每天记日记,做读书笔记。张绍云在部队服役10年,记了20余本读书笔记。1969年、1970年2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张绍云在部队十分注意军事知识的学习。他平时注重对地形与地图的研究,在地貌判读、山的各部形态判读方面练出了一身过硬功夫。对变形地的判读他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担任排长后,要求战士很严格,非常注意对前苏联坦克进攻特点的学习,以便以后在战场上借鉴使用。他总结出苏联战斗坦克的进攻特点是:①强调包围迂回对敌双侧和后方实施突击;②强调与其他兵种的密切组织协同动作;③重视同敌坦克兵作斗争;④强调高速度的发动进攻;⑤强调宽正面、高速度和快机动的进攻。
张绍云担任排长期间,对战士的训练要求十分严格,并很注意对战士的思想教育。他经常告诫战士:“练兵就是打仗,来不得半点假。”由于他带的排平时训练刻苦,因而个个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每次打靶,他带领的排都是优秀。张绍云当兵10年,从来没有回家过春节。1974年冬天,他回家探亲,腊月12月28日与王桂兰订婚,第二天就搭车走了,30日赶到连队陪战士们团年。对此王桂兰难免抱怨,张绍云便向她解释说:“排里新兵多,年纪小,都是刚离娘的崽,逢年过节总想家,丢下他们不放心。”王桂兰也深明大义,看到自己依靠的人这样诚实可靠,也就不多说了。朴素的爱,不在甜言蜜语、卿卿我我中,而在真心实意中。
1975年,张绍云与王桂兰结婚。婚后,王桂兰5次到部队,每次住2~3个月,虽然夫妻恩爱,但张绍云从不因私废公。他清早出去,吹熄灯号才回来,除了一日三餐,夫妻在宿舍里共餐之外,其他时间很难见到面。部队驻地距桂林市只有50多公里,张绍云从来没有陪妻子去玩过。
1977年夏,张绍云回家探亲,当时正值双抢,张绍云参加了“双抢”,队上就给他记了5分工,算在王桂兰名下。但张绍云不许王桂兰要,王桂兰想不通:“不要优待,多劳多得也不行!”张绍云生气地说:“脱离上级监督的时候,更加要自觉,在部队我是领了国家工资的,怎么能够得双份。”
1977年10月,张绍云与王桂兰的爱情有了结晶,女儿张妍梅出生了。当时生产队收入低,家里口粮不足,张绍云不许家里向社、队申请“救济粮”,自己也从不向上级申请困难补助,宁愿自己从每月54元的工资中,挤出30元寄回家中买高价粮。余下的24元仅够伙食费。
张绍云1971年当排长,算是老资格了,但他没有“老味”,更没有怨言。对后上来的比自己资格嫩的同志很尊重,绝对服从。有时他想:自己文化水平低,不适应更重要的工作,不如早些退役回家种田。他与妻子也商量过此事,但他从来没有向部队写出申请。亲戚朋友劝他迟回家不如早回家。他却说:“总要等上级决定呀!自己提要求不好!”
一个重实干、少言词、朴实无华的人,平时可能不易引人注意,但在紧急关头,却能显示出英雄本色!张绍云就是这样一个人。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张绍云奉命率领炮排9班、10班配合步兵8连攻打越南茶灵地区的八达岭主峰阵地。部队刚前进20多米,敌人的暗堡火力突然从八达岭北侧和西北侧山腰向8连猛烈射击。密集的子弹打得8连一时无法抬头。
“张排长,请你们将左前方300米处山腰的暗堡炸掉!”8连连长给张绍云下达了命令。张绍云隐蔽到一个土坎旁抬头一看,只见山腰处一个坟堆状的水泥建筑物中露出一个黑孔,里面不断喷出火舌。张绍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即指挥9班利用地形架炮射击,不幸的是炮身刚架好,还没来得及装填炮弹,班长韦海远就中弹负伤,副班长钟结群光荣牺牲。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骨干倒下了,张绍云悲痛万分,怒火万丈,立即对9班的战士大声命令道:“你们把炮弹装好,我来打”!只见他一个箭步跃上炮位,迅速调整好标尺,右手稳稳地扣动扳机,“轰”的一声,敌人的暗火力点立即哑了。接着,他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一连发射了6发炮弹,敌人4个暗火力点全部被摧毁。透过弥漫的硝烟,他发现一名敌人正在仓皇逃跑,便顺手拿过一支冲锋枪,一个点射击毙了这名逃窜的敌人。在强有力火力支援组的密切配合下,8连仅用了20分钟时间就夺取了八达岭高地。
下午,8连又接到上级命令,继续攻打与八达岭相连的八姑岭高地。连队临时党支部考虑到张绍云在攻打八达岭时脚扭伤了,决定让他留守连指挥所。得知消息后,他急忙找到指导员刘臣晚:“指导员,我去!我一定要去,9班长都牺牲了,眼下正缺骨干,我不去谁指挥!”刘指导员见他态度坚决,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部队刚接近八姑岭高地时,就遭到八姑岭对面石头山上敌人3挺重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的猛烈射击,部队无法继续向前展开进攻。张绍云及时总结无坐力炮打点的实战经验,沉着组织炮火压制。由于山地崎岖不平,不便发挥火力,9班长张文奇2次射击都没有命中。张绍云悄悄地观察了一下四周的地形,从9班长身上抢过炮身,运动到堑壕的尾端,利用有利地形用肩托起炮身瞄准射击,“轰”的一声,敌人一个火力点立即飞上了天。正在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了,他受伤了,血顺着他的身体直往下流,他顾不上包扎伤口,又乘着硝烟,冲过去抢过10班长陈振平扛着装有炮弹的炮身,消灭了另一个敌火力点。正当他准备向第三个敌火力点射击时,又一发敌炮弹落在他身前爆炸,他倒下了。指导员刘臣冲上去紧紧抱住他,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但他什么也听不见了。我们的英雄还未来得及和亲爱的战友说上一句话,就倒在了这片炮火纷飞的战场上。
张绍云同志的牺牲更加激励了战友们英勇杀敌的斗志,不久,8连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一鼓作气拿下了八姑岭高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战后,8连的指战员为张绍云请功。1979年3月21日,陆军第123师政治部批准张绍云为革命烈士,师党委给张绍云追记一等功;4月19日,广州军区授予张绍云同志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中共新宁县委于1979年5月12日发出号召,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张绍云烈士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