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范国华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60 - 1979
籍贯: 湖南长沙
概括语: 湖南长沙人,1960年6月23日出生在长沙市东区校横街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只读过一年私塾,打过短工,做过长工,当过码头工人,解放后在铁路局做装卸工作。母亲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
  湖南长沙人,1960年6月23日出生在长沙市东区校横街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只读过一年私塾,打过短工,做过长工,当过码头工人,解放后在铁路局做装卸工作。母亲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

1967年,范国华就读于长沙铁路第一子弟小学。铁一小距范国华的家里有5公里远,当时没有通公共汽车。无论刮风下雨,范国华总是按时赶到学校自习。小学四年级时,他就读完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英雄事迹,对范国华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71年,范国华考入长沙铁路子弟中学。在初、高中阶段,他除了认真学习功课外,对唐诗、宋词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一个读书笔记本中,摘写了许多名篇佳句。

1977年,范国华高中毕业,按照当时的政策,知识青年要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年秋天,他被下放至原长沙县(后改为望城县)杨桥公社林场当知青。杨桥林场建立在杨桥公社偏僻的荒山野岭中,当时知青点就设在两间茅草屋里,既没有广播,也看不到报纸。这个知青点距长沙市虽只有50华里,但知青们的生活异常艰苦,有时连饭也吃不饱。

范国华有5个兄弟,一个姐姐,仅靠父亲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当知青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尽量不增加家庭的负担。有一次下乡前母亲给了他10元钱,一个月后回长沙时,他退给了母亲6元钱。1977年冬天,母亲怕他在林场吃不饱,用肥肉煎了一茶缸猪油给他带到林场,并嘱咐他,吃饭的时候在热饭中拌点猪油。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物资供应仍然短缺。范国华考虑到家里姐弟生活困难,特别是弟弟们正在长身体,于是,他原封不动地把这一茶缸猪油带回了家。

1978年11月,冬季征兵开始。当时符合入伍条件的年轻人很多,兵源充足,因此对应征青年考核考查特别是身体检查把关很严。范国华当兵心切,便跑到县人民武装部,向人武部的同志表示了要当兵报效国家的决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名没有任何背景的下乡知识青年要想去部队当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到长沙县接兵的是一名爱好文学的团职干部,当这名团职干部得知范国华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时,便有意考察他。在与范国华的一次闲谈中,这名团职干部顺口说了一句“大漠孤烟直”,范国华随口说出了这首唐诗中的下一句“长河落日圆”。后来,经过当地武装部对范国华严格的政审、体检,范国华终于实现了“好男儿当兵报效祖国”的梦想。

1978年12月,范国华光荣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43军第127师379团1营1连(红军连),当了一名战士。12月20日,随新兵一起乘火车到达部队驻地河南省渑池县。

1977年以来,越南当局背信弃义,经常在中越边界挑起事端,制造流血惨案,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南当局,并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与忍耐。

1978年12月23日,范国华所在的部队奉命南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前的两个多月中,范国华所在的部队在崇左县开展了大练兵运动。范国华所在的一连是尖刀连,一班是尖刀班。在与越南地貌相似的崇左县的崇山峻岭中,战士们冒着酷热苦练杀敌本领。随着战斗的临近,许多战士纷纷写出请战书,甚至有的战士咬破手指用血写请战书,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前夕,范国华的臀部生了一个火疔,疼痛难忍。连长叫范国华留守营房,不要参加自卫还击战了。范国华坚决要求参战,他的请战书送到了团部,终于,团首长同意了范国华的请战要求。

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我军万炮齐发,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2月15日,担任我军先头穿插任务的127师379团1营1连早已深入到了越南腹地。

2月18日,1连在攻打支马的战斗中,范国华作战英勇,一举击毙两名越寇,被团党委记三等功一次。

从2月15日执行穿插任务开始到我军奉命第一批3月5日从越南撤军,范国华在参战的20天中关心战友,掩护战友,表现得既英勇又机智。10年后,连长专程从广东揭阳到长沙寻找范国华的父母,他在范国华父母家中慰问时说:“当时我们就考虑,战斗一结束,就送范国华去桂林步兵学校深造,他个子高大,又有文化,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战士。范国华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我们既很悲痛,又深为惋惜。”

1979年3月18日,范国华与部队一起回到祖国广西宁明县。当天晚上,范国华没有急于给父母写信,而是在整理个人内务后继续看书,他曾和战友们说,很久没有看书了。

1979年3月9日上午,范国华所在红1连接到命令,再度出国掩护我炮兵部队班师回国。上午10时许,部队赶到奇穷河畔,打了敌人一个阻击,我军炮兵装备安全撤离。上午11时,范国华所在的红1连担负390高地守备任务,部队要在390高地迎头痛击尾追我炮兵部队的越军。11时35分,390高地守备战打响。在激烈的战斗中,红1连机枪手湖北籍战士张严梅中弹,从山坡上翻滚到山底,范国华见状一定要下山去救护张严梅,当时在红1连蹲点督战的379团副政委李浩对范国华说:“下山很危险,你不要去了。”但范国华坚决要求前去,团副政委便安排猛烈火力掩护,范国华纵身翻滚下山,一下子寻到了张严梅,据团副政委后来回忆,在阵地山头上俯视看得清清楚楚,张严梅已中弹倒在地上,当范国华要背护张时,张扬手,示意不行了。随后,范国华把冲锋枪挂在胸前,背护起张严梅冒着枪林弹雨朝我阵地爬行。突然,一颗子弹击中范国华,由于流血过多,范国华在救护战友时壮烈牺牲。为褒扬范国华舍生忘死的精神,部队追认范国华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二等功,追认为革命烈士。在390高地守备战中,红1连击毙越寇176名,被中央军委授予“390高地守备英雄连”。范国华牺牲后,被安葬在广西宁明县烈士陵园。

1979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到前线慰问看望了127师379团红1连官兵,王震副主席说,湖南伢子会读书,会打仗,390高地守备战打得漂亮。

1979年5月中旬,127师党委派政治部副主任专程到范国华家慰问。长沙市东区人民政府为范国华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在清理范国华烈士的遗物中,发现范国华的一个读书笔记本,他在首页中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有范国华烈士写给父母亲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如果我牺牲在保卫祖国的疆场,请父母不要为我悲伤,要为有这样的儿子骄傲,要为有这样的儿子自豪。”

范国华烈士用自己19岁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生命实践了父母对他的教导:“清清白白为人,扎扎实实做事”。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