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人,1958年10月18日出生在洞口县黄桥公社炭山大队对门院子(今洞口县黄桥镇炭山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胡安远的家与原海军副总参谋长、国家水产部副部长袁也烈将军的故居相距不到2公里。袁也烈将军光辉的一生受到家乡人们的尊敬,对胡安远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胡安远的父亲胡平生,在土地改革初期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贫协主席。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母亲肖晚苏在旧社会饱尝过人世艰辛,是一个性格刚强、处事精明能干、但很善良的农家妇女。婚后生育了8个子女,胡安远排行第三。
1966年,胡安远8岁开始人学读书,他一直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东边小学和东边中学读到初中毕业。
1974年,胡安远初中毕业回家务农。由于他力气较同龄人大,雅号“大力士”,特别能吃苦,重活、累活争着干,头一年生产队每天就给他评记8分工,到了第二年就成了每天记10分工的全劳力了。他家里的一些重体力活,他一个人几乎全包了。他每次上山砍柴总是比别人砍得多,他父母担心他把身体累坏了,但他毫不在乎。由于表现好,1978年元月他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8年2月征兵工作开始,他已年满19岁,因为他早在学校读书时就曾向往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所以在大队第一个报名应征。同年3月他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分配在第55军163师489团3营炮兵连当战士。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军人,他不论是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还是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作风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获得战友们的一致好评和连队的嘉奖。胡安远是高炮兵,他在瞄准射击操练中,特别认真,所以他的射击命中率是所在排同期入伍战士中最好的。1978年12月,胡安远所在部队奉命开往中越边境集结待命。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动员大会上,他向连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和要求参战的决心书。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表示:“要为国为民不怕流血牺牲、一定要上战场勇猛杀敌立功。”
1979年2月17日凌晨,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胡安远一切行动听指挥,在一次又一次与敌人争夺高地的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坚定、沉着,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无所畏惧,每次都争着去完成最艰难危险的战斗任务,连续作战7天,消灭敌火力点7个,有力地为步兵前进扫清了障碍。1979年2月23日,他所在连队奉命从1号高地出发,向同登火车站方向搜索、突击前进,激战中他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身负重伤。3月4日,胡安远因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1岁。
胡安远牺牲后,安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板介烈士公墓。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时追记一等功。1979年3月25日,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