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市,1960年3月10日(农历2月13日)出生于洞口县花桥公社湛田大队石桥生产队(今洞口县醪田镇湛田村石桥组)。
廖洪明的父母均是贫苦农民出身。父亲廖振贵在旧社会替别人帮工种田谋生,并学会了石匠手艺。母亲刘金菊为中共党员,解放后当过村里的贫协监察委员、生产队长和妇女主任,是个思想进步、乐于助人、工作勤奋的共产党员。廖洪明有4姊妹,其中2男,廖洪明排行第二。
1967年,廖洪明7岁时入湛田小学读书,1973年12岁读初中,1975年初中毕业后升入山门中学(今洞口县第四中学)读高中,1977年7月高中毕业。当时恰逢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满怀希望参加高考,落榜后,决心响应祖国“知识青年到农村第一线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投入到全县重点水利工程山门水库的建设当中,参加了民兵突击队。虽然他只有17岁,但他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多次受到工地指挥部的表扬。次年初部队在洞口征兵,刚满18岁的廖洪明就积极地应征报了名,当时他父母和奶奶都反对他应征入伍,因为他唯一的哥哥当时正在部队,家中缺少劳力。但是廖洪明当兵心切,还请来几个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做他父母和奶奶的工作,终于使家人同意让他参军。
廖洪明参军后被分配到解放军55军163师489团机枪连3排任战士。自1978年2月入伍后,他几乎每月都给家里写封信,把在部队感受到的首长的关心、战友之间的深情、学习上的进步、工作、生活中的快乐和军事训练中获得的奖励等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告知父母和奶奶。每封信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请奶奶和父母放心,说他在部队里一切都好。廖洪明在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前,给家里的信中表明了自己不怕牺牲的决心,他深情地说:“当兵决不能怕打仗,为保卫祖国献身也是光荣的,我上了战场一定英勇杀敌,要做一个无愧于生育我的父母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好战士。”
1979年2月17日,廖洪明随所在部队55军163师489团参加攻打同登的战斗,当时,敌人凭借有利地形与工事,顽固地死守5号高地,并使用各种轻重武器组成密集的火力企图从两面封锁我部前进,在这紧急关头,廖洪明立即请求班长由他担任机枪射手,坚决压制敌人的火力点,不能使我步兵受到更大伤亡。得到班长同意后,他迅速机智勇敢地跃出战壕,迅速地架设好机枪,猛烈地扫射着,一次又一次压制住越军的火力,5号高地上的越军大部分火力都被廖洪明吸引过来,在他的掩护下,我攻击部队再次发起冲击,攻上了5号高地的顶峰。而廖洪明在与敌激战中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19岁。其遗体被安葬在广西凭祥市板介烈士公墓。
部队党委为了表彰他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特给他追记二等功,并根据他生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追认廖洪明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3月5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