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人,1936年11月生于株洲县姚家坝乡八眼塘村罗家岸。他是革命烈士罗仁阶的后代,母亲文氏,在旧社会里靠4分田带着罗国华兄妹4人苦度光阴。由于家里穷,他从5岁开始就上山砍柴,6岁开始为地主家放牛,帮助母亲操持这个贫困的家。
1949年家乡解放了,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当家作主,长兄罗海波参加了工作,罗国华也从此有机会上学念书。他学习勤奋,老师每天教的课文,他都要做到能背诵,生字生词都能默写,不但能按时完成好自己的作业,还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一道完成好作业。由于家里劳力少,自己年龄大了,读了4年书就回家劳动,成了家里主要劳力。他从小就是个热心人,附近邻居不论是谁有困难,他都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
1956年3月,罗国华满怀报国之心,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罗国华刻苦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曾被评为连队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标兵。1961年9月入党,同年被提为副排长,第二年提排长。1965年9月,罗国华从政治学校回连队担任副指导员,不到一个月又代理连政治指导员。他常为自己工作经验不足苦恼,战士们理解他的苦衷,热情地鼓励他,支持他的工作,这使他深受感动,工作热情倍增。为了更好地用毛泽东思想教育战士,指导自己工作,他经常学习到深夜,没有灯光,就打着手电筒坚持学习。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他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他经常晚上学习备课到深夜12点,在给全连战士上辅导课时,总是联系部队的实际和自己的深刻理解,讲得生动活泼,紧扣战士们的心声。在他的精心组织下,4连学习毛泽东著作,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连队逐步形成了自觉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好作风,第一次评为四好连队。
作为指导员的罗国华深知,连队的战斗力来源于连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源于基层指挥员与战士们同艰苦,共患难。1966年初,罗国华连续接到家中母亲病危和去世的电报,呼唤他速归。正在执行军事任务的罗国华深知前沿阵地责任重大,毅然放弃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同战友们坚守在阵地上。组织上得知此事,决定给他部分经济上的补助,他也婉言谢绝了。全连官兵为他的行动所打动,部队自编板报、文艺节目宣传罗国华同志的优秀事迹。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了更好地抓好部队的思想工作,他经常深入班排,哪个班有问题就搬到哪个班里去住,了解问题,及时解决。一年来他先后住了五个班,解决了大大小小很多问题,使连队干部战士的关系非常融洽和团结。为了帮助较落后的战士进步,他经常找他们谈心,摆事实,讲道理,经常工作到深夜。新战士赵玉贵的思想问题群众反映较大,为了帮助他正确对待,罗国华先后找他谈了十几次话,用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来启发他,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把赵玉贵改造成为五好战士,成为班里的学习辅导员,并在全连介绍经验。同志们都说:“我们的指导员真好。”战士们有心里话都愿意和他谈。
他时时处处都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和他的战友们有深厚感情,他关心战士的疾苦胜过自己。他经常是刮大风下大雨时去查铺查哨。有一次他发现一位熟睡的战士的蚊帐被雨淋湿了,他就把自己穿的雨衣脱下来盖上去遮雨,自己则冒着大雨再去查看。
他是艰苦奋斗的典范。入伍10年,罗国华用的蚊帐、被褥从来没有换过新的,黄的变白了,白的变黄了,补了又补。平时,他从不乱花一分钱,自己家有老母、妻儿,经济并不富裕,可遇到连里同志有特殊困难时他却总是慷慨相助。后来在他的全部49件生活遗物中,我们看不到几件像样的东西,遗金只有131.46元,仅一块值点钱的上海牌手表,已在烈士牺牲时被全部炸坏,现已存所在部队作为革命文物展出。
1966年7月18日随部在越南作战的罗国华,发现敌机要向自己所在的阵地投弹攻击,他沉着应战,临危不惧,马上发出战前动员令。连长也发出了瞄准、猛打的命令,一时间轰炸声、高炮声,组成了一曲战场交响曲。敌机轰炸越来越紧,指导员罗国华挺身而出,发出“要顶住猛打……”的号召,不料他在一声巨响中躺在了血泊里,两手还紧紧地握着拳头,这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英雄给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
1966年8月16日,部队为罗国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由师长主持会议,政委致悼词,追认罗国华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