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人,1912年3月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陆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家人全靠父亲在外做长工挣几个钱度日,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或遇上灾荒年,只好外出乞讨求生。王凤余从小就给地主看牛、做工以维持生计。贫困的生活迫使他积极寻找出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凤余的家乡有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农民与地主劣绅作斗争。这些给年幼的王凤余以深刻影响,使他懂得只有共产党才是农民群众的救星,只有起来革命,农民才能免遭压迫和剥削。1927年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屠杀,革命处于低潮。然而王凤余却坚信革命一定能胜利,他不怕杀头、流血,决心跟着共产党走。1928年10月,年仅16岁的王凤余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1929年12月他在家乡参加了农民运动,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斗土豪、分田地,铲除封建势力,受到农民兄弟的拥护。他待人诚恳,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为家乡的农民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日趋尖锐,王凤余越来越感到武装斗争的重要。1930年12月,18岁的王凤余毅然告别父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随部队转战到鄂豫皖根据地,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战斗。此后王凤余参加了长征。在长征途中,前有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的重兵堵截,后有追兵追杀,王凤余带领部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在长征结束前后,他参加了老山榆林桥和直罗镇等著名战斗,为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被迫抗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凤余先后担任八路军第344旅副营长、营长,晋鲁豫支队第5团副团长、团长,淮海区第1支队支队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晋东南多次反“扫荡”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王凤余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0旅29团团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此后随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王凤余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指挥灵活,战功卓著,多次受到全军通令嘉奖,曾荣立一等功3次。他虽10多次身负重伤,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却没有离开过人民军队一天,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凤余先后担任了长沙军分区、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和邵阳军分区、湘潭军分区、长沙军分区司令员,1964年4月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黄永胜的政治迫害,于1968年7月23日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