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赵飞英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07 - 1927
籍贯: 湖南临湘
概括语: 赵飞英,湖南临湘县长安乡大屋村人。又名赵六元,1907年5月8日生,父亲赵春和,是个贫苦农民,因子女多,在飞英四岁时,即送给其兄赵谷声做养女。赵谷声是个教书先生,飞英七岁就随养父课读,因性格刚强,善思好问,深得养父喜爱。
  赵飞英,湖南临湘县长安乡大屋村人。又名赵六元,1907年5月8日生,父亲赵春和,是个贫苦农民,因子女多,在飞英四岁时,即送给其兄赵谷声做养女。赵谷声是个教书先生,飞英七岁就随养父课读,因性格刚强,善思好问,深得养父喜爱。

1923年初,赵飞英到县治陆城考取了师范学堂。由于她勤奋好学,有理想,有追求,因而思想进步很快,常以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自勉,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为国民革命做番事业。

1925年冬,年方十九岁的赵飞英在师范毕业时,得知陆城街上有位在厦门大学读书的黄淑回家从事工农运动,她特地登门拜访,虚心求教,经与黄淑恳谈后,她决心跟黄淑一道,做一位反帝反封建的战士,投身正在兴起的工农运动中去。她的行动引起了养父的极大担心,几次催她回家,准备为她订下终身大事。她找黄淑商量对策,决定先从实行婚姻自主做起。她给同学胡寅初寄去一首求爱诗:

君居陆城有震声,如雷灌耳仰高名;

邂逅有缘三生幸,愿订桃园生死盟。

胡寅初是忠区胡家山人,与赵家相距不到二十华里,平日见她有才有识,十分爱慕,得诗后,欣然同意,并以一诗作答:

国难军荒叹桑田,欣逢知己缔良缘;

卿若有志求改革,愿订偕老永向前。

赵飞英同胡寅初自主订婚的消息传开后,对当地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是一次有力的冲击,赢得了许多青年的赞扬。她的养父也不得不改变认为“自订终身,有辱门楣”的看法,同意了这桩婚事。不久,她们两人举行了婚礼。

1926年春,赵飞英与胡寅初从胡家山搬来陆城,同黄淑一起从事农民运动工作。这一时期,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又广泛接触和了解工农群众,特别在8月北伐军克复临湘,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后,她已是一名出色的群众工作者。经共产党员、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特派员李中和、卢子云的介绍,她和黄淑于10月20日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赵飞英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忠区开展妇女工作,胡寅初则留在陆城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了把全区妇女动员组织起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她跑遍全区的山乡村落,给妇女讲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并组织妇女入会。这年2月,忠区农民协会和女界联合会成立,她当选为区女界联合会主席。由于她赢得了广大妇女的信赖,所以在妇女中曾流传这样几句话:“跳出苦海做人,紧跟女豪飞英!推翻封建制度,挖掉妇女苦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妇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朝气蓬勃。如成立妇女“天足会”,鼓励裹了脚的妇女放脚。组织宣传队,随时向妇女进行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教育。当她得知五里牌街上有几十个土娼时,就专找她们做思想工作,帮助她们从受人欺凌折磨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做一个有自尊自主心的女人。

赵飞英还注意带领妇女参加农会的斗争,如带领妇女们积极参加农协组织的“拒毒会”查禁鸦片的活动。当时,忠区有几个最大的烟鬼,如豪绅王德凤、陈绍典等,最为群众所痛恨。禁烟开始后,她带领“拒毒会”二十多个会员,把王德凤、陈绍典抓来农会,强令他们手端烟盘,颈挂烟枪,胸贴悔过书,牵到四乡游团。把一些烟鬼吓得胆战心惊。不久,她还建议公开镇压两个顽固与农会作对、散播农会谣言的烟鬼,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使得鸦片也很快在全区禁绝。

上海“四一二”政变后,临湘县团防局接到宜昌夏斗寅的密令,立即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农会干部。5月18日,临湘羊楼司团防局长袁定恒、沈仲青带领团丁来忠区五里牌抓人。党组织决定共产党员和农协妇联干部尽快转移。在这紧急时刻,赵飞英毅然要求由她一人留守农民协会机关,一来可以安定群众的情绪,二来可以延缓敌人的行动,保证大家安全脱险,于革命有利。当她催着大家转移以后,立即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如下一首歌词:

土匪嚣,不足惊,关键在于人心定。杀我一个不要紧,大伙照常干革命。人不惊,心自静,革命不惜命,青史自留名!

这时,一群团丁气势汹汹地闻进农民协会,一见赵飞英,立即将她五花大绑,押到团防局长袁定恒面前,袁定恒对她先是“劝告”,后是吊打。但她始终痛斥袁定恒,英勇不屈。袁定恒气急败坏,命令将她拖到街口去斩首示众,她就这样被惨杀在街口塘边的五斗丘田坳上,时年二十岁。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