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秋,湖南平江县思溪乡永丰村人,字启厚,1894年5月生,五岁丧母,父亲为养活全家五口,终年劳累不堪,他就这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他入学无门,但糊口有方。从小能到镇上卖柴,能替别人放牛,不论风吹雨打,经受得住生活的折磨,并养成一副倔犟的性格。为了不再受人虐待,他十五岁那年,便回家跟父兄开荒种地,自食其力。
然而天地之大,却没有穷人真正安身之地。当陈海秋同父兄五人披荆斩棘,日晒雨淋,在荒山坡上开出几亩早土后,地主吕贺子说这山是姓贺的,强将他们开好的早土夺去,不许他们耕种。半年的辛苦,只落得一场空。他气得要找吕贺子拼命,被父亲苦苦劝住。从此以后,他只得以卖柴、烧炭、打零工维持生活。
1926年秋兴超的农民运动,曾给陈海秋带来美好的希望,他积极参加农民协会的斗争。但“马日事变”后,使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彻底推翻这个旧世界,穷人就莫想过好日子,只能永远当被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所以,在1928年1月,当他听说共产党员黄去由在恩溪大蛉组建梭镖队后,立即约好友李多福、徐问轩一起赶去,要求参加,开始了他的武装斗争生活。
陈海秋成为武装梭镖队员后,曾参加过平江1928年有名的“二月扑城”的战斗。他还多次潜入百花台等地张贴标语,骚扰敌人。5月,经黄去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还在平江西北地区游击队担任班长。在7月22日平江起义爆发的第二天,他带领游击队进县城捕获三墩乡大恶霸苏翰屏,交县苏维埃政府予以镇压。
在平江起义后遭到“三省会剿”的严峻时刻,陈海秋率领游击队在恩溪一带坚持斗争,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以伏击方法,多次打退和消灭敌人。如在柴场坡的一次战斗中,他以一个班就打退了敌人一个连的进攻;当敌人第二次进攻时,他又用山石砸向敌人必经的通道,使敌人不明虚实,乱成一团,只好退去,不敢轻易进山。
陈海秋作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深得战士们的称赞。在1929年11月消灭驻守恩溪百花台挨户团的战斗中,他利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摸近挨户团驻地,先干掉哨兵,然后用刀拨开门闩,不费一弹,就缴了挨户团的全部抢枝。如果参加正规作战,他则常率部冒着炮火,猛打猛冲,战士们都亲切地叫他“海猛子”。
1931年,陈海秋被调回地方工作。先任恩溪乡永丰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就在这年除夕之夜,他亲手处决了过去的好友、叛徒、现任铲共团队长的吴炳秋,为人民除了一大害。1932年,他调任恩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底,又调任平江西北游击队指导员。
1934年3月,陈海秋奉命除掉南江上塔市敌人的碉堡,上塔市位于平江与湖北通城县的边界,碉堡就建在离上塔市不远的十八踏山嘴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经过周密部署,他们装成给碉堡送柴米的农民,带着保甲长的证明,混进了碉堡,“农民们”一进门放下担子,便立即掏出枪枝、匕首,向敌人猛扑过去。碉堡外面也枪声大作,内外夹攻,全歼了这股敌人,共缴获步枪十三枝,机枪一挺。
由于平江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全县境内的碉堡先后被毁掉许多,革命浪潮又重新高涨起来。1934年秋,按照湘鄂赣省委的指示,在平江周坊的大湾,成立了平江西北工作委员会,由陈海秋任主席,直接指导汨罗江以西部分地区的工作。1934年11月,咏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他又被任命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在钟洞、三墩、恩溪发动农民开展分田运动。
1935年6月,敌军以六个团的兵力,向湘鄂赣根据地“围剿”,陈海秋率领咏生县苏维埃政府警卫团随红十六师转战于平江、通城之间,红十六师被打散后,他又随部分部队转移到平江县黄金洞坚持战斗。在游击战争陷入最艰苦的阶段,而敌军又实行坐山“围剿”的“囚笼政策”时,他仍然经常深入敌占区开展工作,筹集物资,发展组织,有时一个晚上要走百多里,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1936年3月,已担任湘鄂边特委委员的陈海秋,奉中共湘鄂赣省委的派遣,前往浏阳开展工作。当他予4月来到浏阳龙城地方时,被当地反共义勇队发现。为掩护同志们脱险,他握枪堵住前门阻击敌人,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二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