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良,湖南浏阳北盛区蕉溪乡樟树村人,原名则厚,1893年1月20日生。他幼年随叔父彭霞仁攻读于卓然小学。彭霞仁是同盟会会员,是当地有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叔父的薰陶下,他少年时代即开始具有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十七岁,毅然走出课堂,投入起义军,旋又转至某工兵学校学习。1916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彭道良进入一师后,很快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同学。并与何叔衡、罗学瓒、张昆弟等结为挚友。在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指引下,他以浓厚的兴趣,钻研了历史、哲学等课程。后来,他对同志们说:“我在一师能有所长进,全赖良师益友的帮助。”
彭道良爱好体育,积极参加学校篮球、排球、足球和田径的锻炼,他是一师有名的运动员,出席过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据一师学校日志《人物互选》表记载:他当选的“体育”一栏有三十六票,是该校得体育票最多的一个。1918年,他还是新民学会的会员。
1923年10月,彭道良当选为蕉溪乡高小校长后,曾采取许多改革教育的措施。他聘请进步教师苏炳芬、欧阳晖等,组成新的教育阵容。他提倡写白话文,使用标点符号;提倡推广国语(普通话),着重注意字母教学。他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强调启发思维,开展文体活动,要求学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他实行男女同校,规定女生不蓄长辫,不戴耳环,男生不穿长袍马褂;强调老师讲课要严肃认真,下课则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以身作则,经常脚穿草鞋,带头做些担粪种菜,砍柴修路,养猪做饭等事情。他的这些作法,曾引起以前任校长为首的劣绅们的反对,说他把学校搞得什么“先生不象先生,学生不象学生”,他虽然极力反击,向群众再三阐明教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在浏阳驻省学友会浏北分会创办的《新民》刊物上发表“论体统”一文,加以驳斥,但终于被挤出学校,应聘到社港新安小学任教。
1926年8月,彭道良奉派到蕉溪区筹备农民协会。他先在水源乡办起第一个乡农协,取得经验后,带动各乡筹组区农民协会,并担任第三区农协委员长。他带领农民进行减租退押,将清算恶霸所得的公款、粮食全部分给贫苦农民,促进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
“马日事变”后,浏阳县一片白色恐怖,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这时,彭道良却找到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元,坚决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潘心元十分高兴,握着他的双手说:“党正需要你这样的好同志!”在宣誓会上,潘心元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两句话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30年5月,彭道良奉县委指示,在蕉溪筹建第十九区苏维埃政府,并组织全区赤卫队,由北路总指挥徐洪统领,配合红三军团进攻长沙。9月,他调任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负责编纂列宁学校课本。他还兼任第四列宁学校校长。他骗写的教材,十分强调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现摘录他编的几节课文如下:
月光光,亮堂堂,照在我的旧衣裳;
旧衣裳,并不脏,穿得舒适精神爽。
隔壁财主王二娘,王二娘,爱梳妆;
穿绸缎,脂粉香,剥削穷人血汗尝。
谁是世界的创造者,
只有我们劳苦工农。
地球上,五大洲,
无产阶级到处有,
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此外,彭道良还十分重视教育的革新,他在为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拟写的第一号训令中指出:“苏维埃建设各种学校,培养革命青年,其先决条件是在教育方式的改良”,“对过去呆板沉寂的教学方式绝对不能适用”,“应启发其活泼的天机,鼓动其奋斗的英气。”他还强调要照顾贫苦工农子弟入学,在另一份布告中规定:“责成各地苏维埃政府,实行免费教育。”
1932年,彭道良调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省苏机关报《战斗周报》总编辑。他根据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拟订出苏区文化工作具体实施细则,规定教育的宗旨,主要是培育革命人材,反对帝国主义基督教育,国民党党化教育和复古倒退的私塾教育;教材内容应适合儿童、青年、成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字句宜简短,不要冗长,多带鼓动性,意义要明显,不隐晦,要含有充分的阶级斗争意义;教学方法要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等。实施细节还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迅速兴办各类学校。每乡要办三所以上赤色初小,每区两所列宁高小,每县要办初级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据当时浏阳县苏维埃政府统计:列宁学校增至四所,学生二百十一人;赤色学校发展到一百十六所,学生四千二百三十七人;赤色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学生六十人;特别学校一所,学生三十人;工农夜校十三所,学生二百八十四人,妇女半日学校十二所,学生一百五十六人。
湘鄂赣省苏维埃由修水迁往万载小源后,创办了红旗出版社,先后出版十多种报刊,彭道良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报刊的编辑工作。特别在担负《战斗报》(先为周刊,后改三日刊)总编辑后,他日夜忙碌,孜孜不倦。虽身患疟疾,仍带病坚持工作。1933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被国民党飞机炸伤腰部,转至后方医院治疗。由于伤病与肺病进发,病逝于万载红四医院,时年四十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