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人,1962年12月5日出生在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红旗村新基组。兄弟姊妹八个。刘海林排行第五,加上父母亲和80多岁的老祖父,全家共有11人,生活过得很艰难。刘海林性格内向,不爱和人交谈,但很聪明。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很懂事,受祖父的影响,刘海林从小就学会了捉鱼,能熟练地使用多种捕鱼工具。他能一个猛子潜入水中,不一会儿就捉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他还经常随着姐姐一起去扯猪草卖,刈柴茅,捡枯树枝。为了多争工分,家里帮生产队养了一头牛,放牛的任务就落在了幼小的刘海林的肩上。有时姐姐帮砖厂打织草串,他就添草。刘海林还经常和姐姐运红砖,从湘潭大学旁边的金字坡到砂子岭,一上午要运两趟。其间有一段窄小的泥路,他们使用的是老式独轮车,姐姐掌车,他赤着脚在前面拖。雨天路溜,轮子经常陷在泥中拖不动。刘海林怕姐姐累着,他俯着身一步一滑使劲地拖,肩上常被绳索勒出一条条痕印,手板磨起一个个血泡。有次脚下一滑,他一跌,啃了一口泥,嘴巴也磕出血来。姐姐心痛地叫他不要这样累,他却对姐姐说:“姐姐,你比我更累,我不要紧。”说着蹲在田边,手捧着水洗净泥巴,抓起绳子又开始拖车。
1969年下半年,刘海林在红旗学校读书,刘海林比其他同学更懂事,更有礼貌,更勤奋好学。学校组织校外活动时,他妈妈也和其他家长一样,给他一两角钱,可他每次都会买点东西带回来给爷爷吃。有一次到长沙去参观,妈妈给他五角钱,他和几个同学来到一个地摊边,大家都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买,他却买了一个穿针器,并向老板了解了使用方法。同学们惊讶地问他:“刘海林,你买这个东西做什么?”他说:“我妈妈每天深更半夜还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们补衣服、织袜底,线很难穿进去,我买个穿针器回去给妈妈用。”
在学校里,他爱劳动,关心集体,热心公务,而且体恤同学。那时村里办了个砖厂,学校安排同学们勤工俭学,参加运砖。刘海林每次都比别人运得多、运得快,而且又回来帮后面的同学拖车子。学校组织集体劳动,他总是带头做重活、苦活。学校条件差,每逢星期六大扫除,就要到旁边的塘里去提水,因为塘梯是泥梯子,被水淋湿后很滑,稍不小心就会滑到塘里去。每次刘海林都主动站在最下边,由他一个人一桶桶地提上来,再转给其他同学。大家从心底里感谢他,个个赞不绝口:“刘海林真好”。
1975年下半年,村里办起了“五七”中学,刘海林正好是第一届进入学校的学生,学校每周安排两三天参加劳动。任务是栽橘子树,每株要挖一米见方的坑,刘海林每次都给自己定了任务,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还要帮别人挖,同学们都说他有股虎劲。教师们看到他的手板打起了血泡,甚至磨出了茧,都很心痛,劝他不要太累了,他却毫不在意,只有朴实而简单地回答:“没事”。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刘海林初中未读完就辍学在大队砖厂制作红砖。年仅15岁的刘海林,挖土、和泥、做坯、运晒等样样在行。他身体长得高大,有股子虎劲,活出得多,他挣的钱也比别人多,发的工资总是全部交给父亲。别人歇息时,他到许家铺子担煤炭到窑上,从不休息。因为从小吃苦耐劳,体恤父母,父亲常对别人说:“莫小看我家伢子,我以后还要靠他吃饭呐。”
1979年10月征兵工作开始了,近17岁的刘海林想去当兵。他的爷爷、父母都不让他去。他就去找大姐刘丽君,寻求支持。大姐满口答应,回家做通了长辈们的工作。11月刘海林应征入伍。
1979年12月4日,刘海林和家乡的几个新兵一同被部队分配到祖国西南边陲广西宁明县一个叫上石的小山沟里。上石地区的边缘就是法卡山,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他们住在简易的帐蓬中。这里共有四个连的新兵,刘海林被分配在广西边防三师九团新兵四连。为配合收复法卡山,部队首长对新兵战士一边分析讲解中越边境情况,一边抓紧军事训练。刘海林训练和学习都非常刻苦,投弹、射击、个人形体训练、过铁丝网等各项军事技术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新兵训练结束后,刘海林上了前线,被分配到三师九团二营三连(54259部队)。连部驻扎在友谊关后一公里的隘口地方,负责友谊关右侧凤尾山的守卫任务。他们排就驻守在凤尾山高地上,条件差,生活很艰苦,连帐蓬都没有,只有清代留下的一个古炮台和战士们自己挖的猫耳洞。每天吃两餐干粮。白天,战士们人手一张四方雨布,和衣倒在坑道里睡。晚上放哨,几米一个人,密切注视敌人的动向。因为经常有越南特工到我军阵地摸哨,战士们必须格外警觉,不敢有半点松懈。虽然条件非常艰苦,刘海林从未叫过苦和累,和战友们一起守卫着阵地。
三个月后,刘海林所在排换防撤下高地,接着又是一轮紧张的军事训练。训练结束后,刘海林说:“我现在只想美美地睡一觉,做一个好梦,与家里人叙说平安。”刘海林除了思念他的爷爷和爸爸妈妈外,最挂念他大姐的儿子。小外甥经常和他通信,说喜欢潘冬子,向舅舅要一顶军帽、一颗红五星。刘海林满足了外甥的要求,并教育侄儿听老师的话,努力读书,长大了也当解放军。
白天刘海林和战友们除了进行紧张的军事科目训练外,还担负着边境工事的构造和修复。有一次挖坦克壕,离敌人阵地只有100多米远,战士们硬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任务。为了打击越军的偷袭,刘海林他们班奉命担任既困苦又危险的潜伏哨任务。晚上天黑时,他们在敌人必经的路口潜伏下来,天气闷热,蚊虫成群叮咬,时有毒蛇出没,他们屏声静气地匍匐着前进,连咳嗽一声都不敢,坚持到天蒙蒙亮才撤回。就这样,他们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胜利完成任务。
1980年9月,由于刘海林工作吃苦,做事认真,团部调他到农场去蒸酒。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他在师傅的指教下,很快就能单独操作了。每次回连队都要带上他亲手蒸的香喷喷的美酒和战友们一同分享。
越军于1981年1月占领法卡山后,不断向我边境开枪开炮,并派遣特工人员渗透袭扰和破坏我国边境前沿哨所阵地。年初,刘海林所在的连队奉命对正面法卡山之敌进行反击。刘海林知道后,要求回连队一起参战。战事一触即发,战友们对他说:“你很久没有参加训练,就别去了。”但他坚决要求上战场,向领导写了请战书。首长看他态度坚决,同意了他的请求。刘海林于4月28日回到了三师九营二营二连二排(54259部队),他们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接替主攻部队。
5月3日,部队秘密开赴前线,隐蔽待敌,5月5日凌晨6时向法卡山发起冲锋,收复了法卡山,并随即转入保卫法卡山的作战。白战斗打响至6月31日,历时57天。这是一次拔据点、守要点、打反扑、炮战及反特工袭扰五种形式的综合战斗。越军用坦克、火箭炮、160追击炮等多种火炮,向我法卡山地区倾泻了两万多发炮弹。整个法卡山阵地翻起了几尺深的松土,战斗打得非常惨烈。
刘海林所在的预备队负责山头工事的修建和加固,他们从山下将一根根100多斤重的水泥杆往山上抬,为了抢时间,两人抬一根,跑步前进。一路上荆棘丛生,不时有敌人的炮火袭来,平时从山下走路到山顶要近一个小时,他们抬着水泥杆只花了30多分钟。几百根水泥杆,用了20多个小时就全部被他们运到了山上,使战壕及时得到了修复。
1981年5月15日晚,敌人出动了两个团的兵力,同时对法卡山几个高地进行疯狂的反扑。16日凌晨,越军向我阵地上倾冯了近千发炮弹,妄图摧毁我军工事。随后越军向我军阵地实施进攻。我军战士凭着钢铁般的意志顶着敌人。敌人马上就要接近主峰阵地了。刘海林所在连奉命迅速出击,增援战友。他们背着冲锋枪、300发子弹、四枚手榴弹、防毒面具、战备锹、干粮等一共20多公斤的军用物资,一路小跑冲向山顶投入战争,把正冲向我主阵地的敌人压了下去。为了清除敌人,完全占领山头,部队又及时调增力量,对侧面另一小高地发起猛烈冲锋。刘海林所在排作为尖刀排冲在最前面。战斗异常激烈,很多战士在敌人的机枪和炮火下牺牲了,但战士们前赴后继,迎着敌人的炮火猛冲猛打,直到天亮,终于赢得了整个法卡山战役的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我们的英雄刘海林倒在了小高地上,牺牲时年仅19岁。部队为他追记二等功,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7月,广西军区政治部追认刘海林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