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斯年,湖南岳阳人,字清云,号早生,1891年7月30日,生于平江县邵阳乡四湾村的一户穷苦农家。有弟妹七人,他居长。9岁时,经亲友资助,才读了三年私塾,十二岁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
1926年春,平江长寿街一带成立秘密农会,年已三十五岁的赵斯年,积极参加农会的活动。秋末,农民协会公开后,他担任了乡赤卫队队长。10月,经吴钦民、方选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月17日写的一则日记中,他这样表达了自己对入党的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穷人永远不能翻身。要革命就不怕牺牲流血,就要拼命与敌人作斗争,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党……”
1928年3月,赵斯年任第七乡农军中队长,率三百多农军参加平江扑城的战斗。七月,他任第七乡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平江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中,积极参与和领导了这一工作。到了1930年5月,当平江县制定的土地法公布后,他又带领党员、干部,为贯彻这部土地法作了许多工作。他还走村串户,认真听取广大群众对以前土地分配工作的意见,将调查了解到的材料,土地分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点,并写出报告向上级反映:一是没收了中农稍有多馀的土地,引起中农的疑虑;二是按劳力及其耕牛农具分配土地,造成劳动力多,农具足的富农得土地多,劳力单,农具少的贫农及红军家属得土地少,使贫农得不到利益;三是山区和塅郊的群众平均分田山,使塅郊的要到一二十里以外的山里去经营,山里的要到一二十里以外的塅郊去耕作;四是不分或少分给红军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家属的土地,影响他们在外安心服役工作。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后来在1931年7月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彻底分配土地的指示》的通告中,大抵得到了改正,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革命积极性。他的工作,也得到县苏维埃政府的好评。
1934年1月,赵斯年调任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这时,湘鄂赣省级机关和红十六师撤离江西小源,经铜鼓转移到平江黄金洞一带,但又遭到敌军的围困。他率领县苏维埃政府保卫队参加战斗,四处打击敌人。3月下旬,他率保卫队驻南桥乡的南坑村。一天傍晚,他侦知约有四十多人枪的国民党军队朝村里开来。便立即将保卫队撤到山上隐蔽。等到半夜,然后带领保卫队悄悄下山,向在村里宿营的敌军猛冲过去,一阵劈杀,共毙敌二十三人,缴枪二十馀支,打了一次很好的袭击战,使敌人不敢轻易外出活动。
1935年2月,赵斯年被调到刚成立的咏生县,接替陈海秋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设有固定的住处,常巡回于嘉义的横江、周坊和钟洞的瑚珮、三墩等地。在10月的护粮战斗中,他根据虹桥区长庆乡农民收割粮食被水口山坳碉堡的一排敌军洗劫的情况,决定拔掉这个碉堡,把劫去的粮食夺回来。24日傍晚,他乘碉堡敌人从长寿街贩运物资之机,先在敌返回途中的水口村两边山林中进行伏击,一举击溃了这股敌人,活捉敌排长杨均恒,并缴获一些枪支弹药。然后直扑碉堡,把劫去的粮食逐户送还农民。这次胜利,在他10月25日的日记中也有记载:“我们怀着全歼敌军,捣毁碉堡,将土地归还贫苦农民的胜利喜悦,自编了这样一支歌……”歌词如下: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
不怕敌人来作恶。
英雄的县苏保卫队,
打死敌人真是多,
人民真快乐。
工农武装团结紧,
保卫土改有把握;
鲜血的战旗高举起,
必定插遍全中国。
1937年1月的一天深夜,县苏维埃临时政府驻地——谢江横江,被敌人层层包围,赵斯年在率领保卫队奋勇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四十六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