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育教,湖南株洲人。
在崇山峻岭的酃县下村乡坪坑村老屋背,有一小块墓地,墓前石碑除刻有“黎育教烈士之墓”七字外,两侧还刻有如下一幅墓联:“昔以雄才罹劫难,幸留英气在尘寰”,以寄托乡亲们对烈士的永恒纪念。
黎育教,乳名开学。1905年2月24日生,酃县下村乡坪坑村杨家湾人。
祖父黎世称是清末秀才,父亲黎昌伍是优级师范毕业生,均以教书为业。长兄黎育智也是小学教师,只有二兄黎开茂在家务农。家里有山有田,生活较为宽裕。他六岁时,父亲病故,由祖父“授孔孟之书,习欧苏之文”。稍长,曾就读坪坑黎氏族学、桂东县育英高小和酃县梅岗书院。
1923年,黎育教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进步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阅读了不少的进步书刊,逐步倾向革命。1925年,他积极参加“五卅”爱国反帝运动,并担任酃县旅衡同学会创办的《酃光旬刊》总编辑。这年冬,经中共第三师范特支书记刘寅生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学校当局因他经常组织学生运动,曾勒令他停学,他只好来到长沙,转学到第一师范就读。7月,他毕业回到家乡,先在坪坑小学任教,不久,又按照中共酃县特别支部的部署,辞去坪坑小学教员职务,负责从事发展农民运动的工作。1927年春,酃县农民自卫军成立,他放任命为自卫军第二中队队长。自卫军曾一度把酃县团防局局长孙秉文、副局长贾威打败,迫使他们率部逃匿湘赣边界的深山老林。
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孙秉文和贾威带领地主武装占领县城。6月中旬,农民自卫军攻城失败,总指挥朱子和及一批农运骨干和共产党员惨遭杀害。黎育教和邝光前只得一道秘密离开酃县,前往长沙寻找上级党的组织。他在第一师范遇见寄寓在那里的第三师范同乡同学周礼,嘱周札先回酃县将家乡附近的贫雇农秘密组织起来,等他从武汉找到党组织请示回来后一起重新举事。8月初,他和邝光前得知湖南省委计划组织秋收起义的消息,即从武汉秘密回到酃县,在黄挪潭听取周礼汇报秘密建立良桥贫雇农小组的情况后,随即介绍周礼入党,并建立中共良桥临时支部,由周礼担任支部书记。然后他们三人分别前往东、南、西地区秘密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927年12月,黎育教奉命护送毛泽覃上井冈山,被留在工农革命军工作,任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党代表。在参加保卫井冈山战斗中,他的右耳上部被子弹削去一半。1928年5月下旬,他奉毛泽东的派遣回酃县任中共酃县县委组织部长,协助重新组建新的县委。新的县委以井冈山为依托,首先在靠近井冈山边界的青石冈、大院、黄挪潭一带开展活动。他先着重抓县、区、乡政权及地方武装干部的配备、考察和教育工作,特别注意对干部进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到同年10月时,酃县的革命根据地即扩展到全县的一半地区,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到1929年1月,井冈山根据地遭到湘赣两省国民党政府二万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后,酃县红色区域也遭受严重的破坏,县赤卫大队被打散,县委书记李却非只身脱险离开酃县。当时,他正在桂东横水江执行临时任务,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于2月上旬赶回黄挪潭石禾坪,召集党员商议,决定建立临时县委;由他担任临时县委书记,周礼为组织部长,张平化为宣传部长,邝光前为军事部长,重新聚集革命力量,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酃县这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区域得以保存下来。
这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打回井冈山不久,黎育教奉命调至湘赣特委工作。1930年3月,他又被任命为湘南白区工作团主任,率队前往广东坪石,配合湘南工委,从事恢复郴州、宜章、耒阳一带的党组织和组建湘南游击大队的工作。1931年8月,湘赣临时省委又委派他为省委巡视员,并兼任改组的湘南特委宣传部长。按照特委将湘南游击大队改为湘南赤色游击队的决定,他将宣传工作重点放在开展群众性的武装斗争方面,到1932年春,湘南赤色游击队发展到两百多人,宜章县一些乡、镇的挨户团和铲共义勇队大部分被歼灭,大大激发了群众的革命斗志。
这年12月,黎育教奉命去湘赣省委汇报工作。当他同两名随行人员途径酃县下村大溪江时,因有人告密,在与坪坑交界的自沙墩蚌壳岭遭到铲共队的两路包围。他立即要随行的两个同伴向岭上快跑,指出过岭就是苏区,而他自己却操起扁担,同几个一拥而上的铲共队士兵搏斗。在搏斗中,他的两肋和腰部被梭镖刺中,倒在血泊之中。时年二十七岁。
两名随行人员当晚赶到坪坑乡苏维埃政府,报告了黎育教牺牲的噩耗。第二天一早,乡苏维埃主席黎昌仁集合坪坑乡的全体游击队员,分两路出发。一路将他的遗体抬回坪坑安葬。另一路夜袭大溪江,捣毁了义勇队的巢穴,抓住了告密者和一个凶手,在坟前正法,以祭奠烈士之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