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松,湖南安化县蓝田浆江(今属涟源市岛石乡浆江村)人,辈名新岧,字徐峰,1903年生。父亲刘占魁,是位开明士绅。他在安化梅城小学毕业后,即去长沙考取岳云中学。他在校期间开始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讲求救国救民之道。1925年毕业后,又去广州,于1926年春考取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在黄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刘琦松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工作。曾担任过排长、连长。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他在武汉一度被捕,后来设法脱逃,受到武汉当局的通缉。
1928年春,刘琦松回到家乡,安化蓝田保安队又对他进行搜捕。因抓不到他,竟把他的八十多岁的老祖母和叔父刘自楚绑在楼梯上,用鞭子抽打。他在附近的鸡公山、杨柳田、曾家坳、土地冲的亲戚家藏匿了一个时期。4月的一天,他回到家中的当天晚上,又遭到保安队二十多名枪兵的包围,不幸被捕入狱。在被差押的两年中,他虽几经严刑拷打,但坚不吐实,不为威迫所动。安化县当局曾一度将他判处死刑,后经家里亲人多方营救,出卖田产,典当家俱,筹集赎金,请当地士绅为之向安化县当局疏通,才将原判死刑改为有期徒刑,到1930年初,又获释出狱。
由于狱中的折磨,刘琦松得了肺病,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在家养病期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所负的革命使命,暗地联络和组织刘葆玲、刘子馥、刘世凡、刘御玲等知识分子,多次在田心山小学集会,共同商讨发动工农群众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在一次组织浆江的一百多靠贩卖窑货为生的农民的斗争中,曾正式向窑厂老板提出窑货不准涨价、不准加税的要求,并取得斗争的胜利。而他却被窑厂老板以煽动农民闹事告到蓝田镇公所,又遭到镇公所的缉拿,他又被迫再次出走。
这年冬,刘琦松由长沙来到上海,找到了党的组织。1931年春,他被派往南京,同梁建新一起从事地下工作。他在南京一年多,期间正值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为了揭露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把东北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日本帝国主义,他和梁建新撰写诗词和文章,发表在党的地下刊物上,激励广大群众的斗志。到1932年夏,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梁建新被捕入狱,他转移上海,在中央特科工作。年底,他又奉命回到长沙,继续从事地下斗争。
这时,梁建新的叔父梁竟魂从香港回到长沙,筹办“牖民通讯社”和《治平日报》,刘琦松得知后,积极帮助梁竟魂做好筹备工作。但不久事泄,梁竞魂被捕,关押在省保安司令部特务队。他又协助梁竟魂的儿子梁宜苏设法营救,使梁竟魂得以获释出狱。此后,梁宜苏与第一师范学生刘乐扬、曹明道等,在他的帮助下,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梁宜苏回忆说:“刘琦松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也是我入党走向革命的引路人。”
1933年2月,刘琦松被党组织调往苏区工作,在红军第五军团任营长。不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作战牺牲,时年三十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