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服波,湖南沅江县东兴垸草湾村(今属湘阴县)人,名光新,字春舫,1907年7月25日生。后因生活困难,举家迁居南县老滟洲(今游港乡光明村)谋生。他从小聪明好学,文思敏捷。1918年春节,他在姑祖父刘惠泉家作客,姑祖父在同孙子们围炉吃藕时,曾出“藕断丝未断”的上联嘱对。他思索片刻,抢先对出:“人穷志不穷”的下联,姑祖父为之击节赞赏,夸他聪明有出息!
1922年上期,李服波到南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念书。这年下期,他又考入长沙私立育群中学。父母为他筹措学费,曾想将他的五妹卖给人家当童养媳,这使他深感穷人的艰难困苦,因而学习加倍勤奋,成绩优异。不料1923年,当地遭受自然灾害,家境更加艰难,已无力供他读书,他只好辍学回家。在此后的三年时间,他种过田,教过书,做过工,当过店员,走着一条艰难的生活之路。1925年5月,他结识了欧阳笛渔等共产党人,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帮助,他的思想认识提高很快。这一年,他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
北伐军进入南县后,李服波迎着革命的风暴,积极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当地农民协会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日事变”后,整个南县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他转移来到华容北景港之后,同高文华等创建了北景港和中岭两个支部,并组织了北景港年关大暴动。1928年4月,北景港等地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后,他又来到沅江县,先后在沅英、龙保第七、绿豆湾、大林港桥西和沙头等小学教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至今有人还记得他教唱的一首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歌词:“敬爱的老母亲,您的教诲,我记得清,不贪财,不图名,谋天下,求太平……”。为了联络同志,他在东兴垸草湾村周世棠家建立了地下联络站,经常将一些处于危险境地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隐蔽起来,使之安全脱险。这年暑假,为了在滨湖地区发展党的武装力量,他千里跋涉,前往湘西找红军谭道源部,要求派人同来沅江协助开展工作。他还与洞庭特区游击队取得联系,并在茈湖口、邹家窖、沙头、琼湖等地发展一批党员,从各方面为滨湖地区武装的组建准备了条件。但他的活动曾引起沅江保安队的怀疑,于1932年3月到桥西小学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将他逮捕。虽几经严刑拷打,始终不屈,而保安队又没有拿到他的任何证据,只好交保释放,仍回邹家窖教书。
1933年3月,李服波被叛变的洞庭特区游击队政委胡有光出卖,他闻讯隐蔽,但沅江保安大队却找他的担保人要人。为了不使担保人受连累,他自动投案,被判十年徒刑,解送湖南省第一模范监狱服刑。在囚禁期间,他除了与党的组织保持联系,并做好狱中难友的工作外,还写有纪事、杂文、诗词、对联等著作。如他为监狱写的对联是:“一个天窗出气,两扇铁门放风”。给四位难友写的对联是“四棵青松培院落,一支红杏出墙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叶剑英曾致电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敦促及早释放“政治犯”,他才得以获释出狱。他出狱后,中共湖南省委派他前往延安学习。回到湖南后,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的派遣,重返南县、华容等地继续开展党的工作。他先在官街老党员王石岩家设立联络点,随后串连了郭桂生(又名郭毅)、唐亚子等一批与党失去联络的老同志,接着又发展曾惇、段广生等一批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入党。同时,他还主办有《先声报》、《怒吼》旬刊和《工余晚报》等,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2月,中共南(县)华(容)工作委员会成立,由他担任工委书记。3月,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任命他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滨湖十一县联络员。他在沅江交通旅社租了两间房子,公开挂起联络站的牌子,并与中共沅江城区支部书记石范英紧密配合,动员各阶层进步人士参加抗日。他先后介绍了李肖白、李立诚等十多名青年去延安学习。年底,他奉徐特立的派遣,负责将国民党某部的一批武器弹药和防毒面具运送给八路军;紧接着又去四川重庆,将同样的一批军用物资运到了武汉,均胜利地完成任务,因此而受到八路军总部的嘉奖。
李服波的上述公开活动,引起了沅江县当局的密切注意,并派出暗探到处追捕他。1939年11月,他送妻子张树序回沅江邹家窖分娩,被特务发觉,沅江县长王伟能即派特务张志怀带领四名便衣,闯到邹家窖将他逮捕,关押在琼湖镇山巷口李家祠堂。王伟能岽白对他进行劝降和逼供,都没有成功,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1940年5月14日深夜,他被沅江县保安大队秘密杀害在县城附近的官板桥,并将尸体踩入淤泥之中,时年三十二岁。第二天,他的妻子张树序等找到他的遗体,将他安葬在沅江跑马岭的鹿角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