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龙,湖南株洲人,又名农,字段仙,1898年6月28日出生于攸县菜花坪谭家洲村一户贫苦农家。父亲在浟水河畔耕种几块沙洲地,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读书。但到他九岁时,碰上大饥荒年,不得不辍学在家,跟父亲搞些农业劳动,艰苦地度过了他的童年。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茶(陵)攸(县)公路正在施工。谭龙家里住了一位醴陵的陈姓民工,是个共产党员,主要在筑路民工和谭家洲一带农民中从事秘密活动,大家亲切地叫他老陈。他和陈曼林等青年也积极参加陈的活动,听陈讲革命道理,讲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讲青年应如何投入国民革命,支援北伐战争。1926年6月,他邀集谭家洲一带的贫苦农民,为北伐军筹集粮草,输送物资,在澈水河架设浮桥,支援叶挺独立团渡河进占攸县县城,做了一些支援北伐军的工作。中共攸县支部成立后,他在支部的领导下,在家乡建立农民协会,发动减租减息和退押运动。这年冬,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谭家洲党小组组长。12月,他被调到新组建的攸县农民自卫军(后改为攸县人民自卫军),参加收编地方团防武装和进行反击反动豪绅破坏活动的斗争。
“马日事变”后,谭龙被迫离开家乡,前往江西的莲花、安源等地,寻找党的组织。1928年4月,他根据中共湘东特委的指示,秘密回到家乡,与中共党员徐元清一道,领导了攸县南乡千余农民的大暴动,然后率暴动队同唐天际率领的安仁农军并肩作战,打垮湘东保安司令罗定部的进攻,进占攸县城郊,给在攸县进行疯狂屠杀的罗定以沉重的一击。不久,他随唐天际所率的安仁农军上了井冈山,在革命根据地从事地方工作。
1930年9月17日,谭龙随红十二军回到攸县,任县革命委员会委员,着手攸县苏区的开辟、党组织的发展以及政权和武装的建设等工作。1932年初,湘赣省军区军医处成立,他被调任军医处副处长。军医处(后改名湘赣省军区红军医院)设在江西永新县黄冈村,因系初创,条件十分简陋。他一到职,就带领工作人员上山砍毛竹,剥杉树皮,在山上搭起一排排作病房的棚子,同时鼓励医护人员自己动手,制造简易医用药械,他自己还到处寻访民间草药郎中,开辟药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座医院就这样建立起来。当年同他一起在医院工作过的老战友,至今一提到“谭农”,无不佩服他那种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
1932年5月,谭龙调任攸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时值前任主席贺生财不幸牺牲,继任主席朱香远不久又叛变,加之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刘建绪率部进驻攸县县城,派遣其六十二师、六十三师和十五师八十五团到攸县苏区作战,攸县苏区工作处于十分困难之境。为了应付这一局面,他先开办白区工作训练班,为县、区两级组成六个白区工作团,深入白区发动群众进行斗争,牵制敌军行动,使之顾此失彼;然后带领攸县地方革命武装协助湘赣红军作战,仅7、8两个月时间,就先后取得攻占网岭、新市、大谟观、沙陵陂和官田等战斗的胜利,恢复了部分苏区,还在酒埠江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
这年冬,攸县苏区被敌军占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带领数千苏区群众进入江西莲花坚持斗争。为解决部队的给养和群众的生活困难,谭龙带领由机关干部组成的白区工作团,深入攸县敌后活动。他在县城河对岸的谭家洲、白茅洲一带,发动群众组织进行打土豪、筹粮款的斗争,有时还到县城附近散发传单,迫使进攻湘赣苏区的西路军不得不调回两个团驻防攸县县城。
1933年6月,谭龙被任命为中共攸(县)衡(阳)(湘)潭醴(陵)边区委员会负责人。为了应付攸县保安团的进攻。他特别着手进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先在老家谭家洲组织隐蔽下来的党员,成立中共谭家洲支部,自任支部书记,并发展陈耀新等人入党。他还在流塘、白茅洲、薄洲、莲塘坳和攸、茶两县交界的虎踞山等地发展党员,建立秘密支部和赤色农会,带领群众利用攸茶两县边界的崇山峻岭和浟、洣二水在当地构成的复杂地形,四出活动,开展打土豪,筹物资,镇压地方反动势力的斗争,给沿攸茶、攸安(仁)公路一线活动的保安团造成很大压力,使得攸县一些士绅向湖南省政府发出告急之书:“……泣恳转咨剿匪西路军总司令及二十八军军部并令茶攸政府,迅调重兵痛剿,以救浩劫,而拯灾黎”(见1933年9月24目的《湖南国民日报》)。与此同时,他还利用激水交通之便,为支援苏区做起了木材生意,组织放筏工人到浟、洣二水上游采购木材,运往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出卖,然后将食盐、药品、布匹等物资运往苏区。
这年11月,攸县苏维埃政府技术科干部夏新恒叛变,并串通边区委员会负责干部颜若华充当内奸。12月12日,两个叛徒带领攸县铲共义勇队分别到新市,梗山、白茅洲、虎踞山、郭家洲等地逮捕了五十多名共产党员。18日下午,谭龙与陈耀新、陈曼仔、武年和等二十余人,不幸又在谭家洲被捕。他多次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1934年1月12日,他与关文斐、吴仲华等十二人被杀害在攸县城南南沙洲上,时年三十六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