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启,湖南醴陵县三星里乡三星里村(现属醴陵市沈潭乡)人,又名大喜,字蒲芳,1893年6月生。半岁时父亲去世,后随改嫁的母亲去江西萍乡院背继父杨家,继父曾供他念了一年半书。他小时即给地主放牛,十六岁外去打短工,二十岁时,回到醴陵老家三星里村。他在地主家做工时,结识了会用草药治病的长工张引泉,在张的指教下,他也学会使用草药的医术。后来他以租种祠田为生,仅过两年,妻子不幸去世,他将小孩理民托母亲抚养,自己又过着单身独户的生活。
1925年冬,共产党员陈恭来三星里兴办平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易大启积极参加夜校的学习,逐步懂得劳苦大众必须组织起来同压迫者作斗争的道理,并协助党组织从事筹建农民协会的工作。他串联群众,又关心群众,如为断炊的农民易大湘送粮,用草药为患病农民免费治病等,因此深受群众的信任。在他鼓动下要求加入农会的人越来越多。1926年8月,醴陵县南二区三星里乡农民协会成立时,他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在农会领导的反封建斗争中,他曾同易大本、易兆乾等,联合沈潭、湖溪、漕塘等八个乡,举行有数千农民参加的游垅大示威,将清算没收土豪劣绅的财物收缴给农会;将截获地主丁宴池、漆郁文外运的十二船稻谷平价卖给农民,使三星里乡到处呈现一派大好形势。
“马日事变”后,面对国民党政府清乡军的残酷镇压,易大启转移到安源隐蔽。8月,当他得知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又从安源赶回醴陵,协助党组织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9月9日,他同农民武装秘密处决了醴陵县清乡头目彭承美,11日晚,又率农民武装冲进豪绅刘家,用大刀砍杀了正在那里密谋镇压农民暴动的豪绅丁宴池和刘克山,揭开了三星里乡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这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三星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易大启被选为乡苏维埃耕作委员长。但到4月,醴陵苏区又遭到湖南省政府调集的两个师的进攻,有很多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惨遭屠杀。他含着悲愤,前往江西省莲花、安福寻找红军。经战友介绍,他在安福参加了游击队。1930年,又随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被选为连的士兵委员会主席。因为他懂医术,经常给战士治病,1931年,被调任红军分宜北路医院院长,并同护士钟玉莲结婚。1932年,湘赣省军区将莲花县南陂、永新、分宜北路三个医院合并为湘赣省红军后方医院,他被任命为院长,杨奇为政委,下设四个分院。院部设置在永新西乡山区的黄岗村,故又称黄岗医院。
当时,在国民党当局加紧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红军后方医院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一是医疗人员不足;二是设备简陋;三是药品奇缺,而来住院的伤病员又很多,有时多达千余人。易大启接任院长后,他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想方设法,解决困难。为了安置伤病员,他通过当地群众搭些茅棚,作为临时病房;倡导能者为师,由有经验的医师培养一批实习医生和护士;请来铁匠制造一些医疗器械,如镊子、剪子等。更重要的是发动全院人员和群众上山采集柴胡、龙胆草、大枫树叶、车前草、马兰草等草药,加工配制出各种膏,丸、散,丹成药。他自己既是院长,又当医师,又制药荆,还充当看护,带动全院八十多个同志忘我地工作,使许多伤病员得以很快治好伤病,重返前线。
1934年8月,湘赣省红军后方医院跟随红军突围西征。易大启因劳累成疾,不能参加长征,党组织安排他回家养病。他同妻子钟玉莲辗转回到醴陵老家,在三星里森林茂密的亭予坳上,租了一栋大小八间的茅屋住下。1936年,他同新组建的中共攸(县)、醴(陵)、萍(乡)县委组织部长何德彪取得联系后,在家里开一饭铺,作为联络据点,先后在当地发展九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到1937年,党员增加到四十多人,组建了党总支,下设七个支部,他又担任党总支书记。他这家饭铺,也成了当时醴陵地下党秘密活动的主要场所。
1937年8,月,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攸、醴、萍中心县委的领导下,醴陵的抗日救亡活动逐步展开,易大启经常为中心县委开办的书店推销进步书刊,组织党员书写张贴和散发有关团结抗日的标语、传单等宣传品,向群众宣讲党的抗日主张,并开展“为抗日捐献一物”的活动。他还送大儿子理民参军,奔赴抗日前线。
1939年秋,醢陵县政府以禁止“异党”活动为名,对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和抗日救亡活动进行严密的监视和镇压。这时,他因各级党组织被破坏,不得不将饭铺停业,并转移到山区隐蔽。此后他曾去平江县寻找党的组织,但没有找到,只好返回醴陵。
1947年,易大启通过共产党员文家云、阳芝葵与中共中央上海局派来醴陵、长沙、广东建立东南交通联络线的鄢一德(化名杨人屏)取得联系,负责在亭子坳一带恢复建立党的组织。9月,他去沈潭乡市田垅村时被醴陵县政府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于11月19日被杀害,时年五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