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何梓林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875 - 1922
籍贯: 湖南宁乡
概括语: 何梓林,湖南宁乡县沙田丫婆山人,又名南熏、梓八,1875年(清光绪元年)12月20日生。父亲何文光,是个贫苦农民。他小时只读了六年私塾。为了谋生,他先在家乡设馆课读,因学生不多,便改学中医。他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常与盟兄弟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等在乡间惩恶扶善,替穷人打些抱不平。
  何梓林,湖南宁乡县沙田丫婆山人,又名南熏、梓八,1875年(清光绪元年)12月20日生。父亲何文光,是个贫苦农民。他小时只读了六年私塾。为了谋生,他先在家乡设馆课读,因学生不多,便改学中医。他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常与盟兄弟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等在乡间惩恶扶善,替穷人打些抱不平。有次,他得知何氏宗祠的族长,要将拿了祠堂一点积谷给孩子充饥的长工余某沉塘处死,十分气愤,立即与何叔衡等几个盟兄弟商量好,当晚,他手持利斧,来到祠堂,将余某救出,并资助余全家逃往华容谋生。还有一次,他被请去为邻村王财主的儿子看病,这时,他看见王财主正在门外毒打一乞讨老人,原来,这老人是被王财主家恶狗咬伤,便向恶狗打了一棍,王财主便叫喊老人是打狗欺主。何梓林一气之下,病也不看了,急步上前,对着王财主怒吼道:“如此欺人,我梓八实在难忍!”猛地一拳,把王财主打了个四脚朝天,然后带着老人离去。王财主为了对他进行报复,一面重金雇来打手,一面具状上告衙门。他按照何叔衡的劝告,只好离家远走,到外地以行医谋生。

何梓林先后浪迹江西、福州等地,并不只是为了谋生和避祸,而是对人生道路有所追求。某年秋末时光,他在闽江河畔遇见原籍湖南湘阴的清军水师舢板老管带张树臣,被收留当杂役,逐渐显示出办事的才干,因而受到张的信任,于1908年被推荐进了福建武备学堂,随后转到桃园岭军医学堂。1910年冬毕业后,他被派到驻闽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协统许崇智(革命党人)部当军医。不久,他与张树臣之女张祝华结婚。1911年4月,他经湘籍同盟会员彭寿松介绍,加入军警特别同盟会,常用孙中山先生的“发愤自雄,易旧为新”,“蹉跎岁月,寸功不展,可羞之极”等格言自勉。并与新军中万云陔、张祖汉、李焕、左星辉等湖南籍人士结为密友,倡导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驻闽新军也举帜起义,他参加了直捣总督府的战斗,并荣获福建光复云麾勋章。此后,他参加过1913年福建举兵响应孙中山、黄兴发动的“二次革命”的讨袁战争,后困失败而无法在福州立足,不得不把岳父、妻子和儿子送回湘阴,然后同许崇智、万云陔、张祖汉等于8月底从福州出走。他先在厦门彭浪屿寺庙当和尚,隐藏了四个月之后,再同张祖汉前往江浙联络人员,继续进行反袁活动。特别在1914年冬,他在上海经刚从日本回国的万云陔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后,更加频繁而广泛地从事反袁活动。1916年春,张祖汉不幸被害,万云陔再次被迫东渡日本。他也只能离开上海。他收殓好张祖汉的遗体,并运回湘阴樟树港安葬,然后前往湘阴住在岳家,仍以行医为业,但他对袁世凯的祸国殃民以及袁死后的军阀混战十分气愤,曾写下如下一首诗:

项城盈恶安能善?孙公辞职林深怨!

暴虎归阴凶狼獗,民国依稀民遭劫。

深盼孙公重施策,诛贼除奸昌民国。

1917年7月,何梓林得知孙中山已由上海南下广州,组建军政府,并就任军政府大元帅职后,立即离湘赴粤,参加护法运动。后随粤军入闽作战,1920年,他以战功由连长升任营长,后又升任粤军第十四团团长。这一期间,他曾为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而失去信心,又对置人民于水火的军阀混战感到十分厌恶。他曾写信给何叔衡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打算,他说:“林观时局,从今以后,更无宁静日也。林之在外,断非谋一人之权利及无救国之想耳,吾恨吾现无措施之手,断不能不暂为之保其位置。如遇有发展,定当实行吾之无畏、无私、无党之大同主义也。若万不幸,又望再出一个黄巢,血洗中华……叹口头禅,实属无味。不知君以予言为谬否”看来,他是要同那些危害国家、民族的军阀斗争到底的。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6月,何梓林率部随粤军奉孙中山先生令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在攻克古水、盘市后,再在怀集县城南门外横洞与桂军谭明河、罗美玉、徐梁林等部展开战斗,大败敌军,占领怀集县城,接着又占领广西贺县,于8月25日进抵桂林。这时,他极力拥护孙中山提出取道湖南,大举北伐,统一全国,实现民主共和的主张,并对友人说:“成功之日,亦我中国之幸也。”

何梓林在军旅倥偬之际,还十分关心何叔衡等在湖南从事的革命活动,并及时给以经费上的慷慨支援。他在给何叔衡的信中说:“寄款一事,只够千元之力量,而林已竭尽其囊也。”后来,他得知何叔衡要开办长沙望麓园织布厂,以掩护革命活动,又将给妻子张祝华的安家费一千一百元捐作办厂经费。这里还应提及的,是他的妻子张祝华。后来,何梓林在为国牺牲后,她也将六千元阵亡抚恤费的一半,送给何叔衡作革命活动经费,进一步表达了他为革命作贡献的一片丹心。

这年11月27日,何梓林率部迎接大总统孙中山从广西昭平抵达平乐,12月4日,又护送孙中山、许崇智等行抵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此后,他奉命负责筹备军火的工作。不久,他率部护送孙中山先生等,于1922年4月8日,将设在桂林的大本营迁往广东韶关,改道北伐。部队在移防途中,他所在的旅旅长谢文炳企图投靠阻挠孙中山北伐的陈炯明,首先将他囚禁起来,然后率部向陈炯明部的洪北麟师靠拢。这天深夜,他机智脱险,将此事密告许崇智,及时制止了谢文炳的叛变,谢只身逃走,他被提升为第七独立旅旅长。之后,他率部返桂林整顿。这时,他曾陪同前来桂林的何叔衡、施洋前往广州和韶关,会见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之事。这次会谈虽很短促,但毕竟有助于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了解。5月8日,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发布总攻击令,分三路向江西进攻。何梓林被任命为北伐军前线支队司令官,率部进军江西。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他奉命迅速返粤平乱,被陈炯明重兵阻于赣、粤、湘边界地区。这时,他已深感,只依靠军阀力量来实现北伐已不可为,必须另找出路,中国才有希望,此后,他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并于8月写信给何叔衡说:“林以足下言过激主义救我中华为然耳”,“俄国革命之方,乃救我中国之法也。”

孙中山在广州脱险后,北伐军改为东路讨贼军,向福建进攻。何梓林仍率部担任先锋。9月21日,他由闽西之营口,经建瓯、古田向南逼进,于10月12日抵达水口镇,在水口附近的白塘街一带与李厚基部展开激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七岁。

何梓林阵亡的电文传到长沙后,何叔衡顿足捶胸,击案哀叹,说:“今我折一臂膀矣!”立即偕同张祝华前往福建,参加办理他的丧事。11月26日,东路军为他在福州西湖公园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会由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主持,廖仲恺致悼词。会场上悬挂着用大幅白绫写的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令。电令全文如下:“步兵第七独立旅长、前支队司令官何南熏于援闽、援桂、北伐、东征诸役中,卓著战功。此次入闽水口之役,奋勇冲锋,中弹殒命,为国捐躯,殊深惋惜。所有厝殓事宜,由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妥为料理,追悼之日,并前往致祭。应得恤典,俟大局抵定,从优议恤。暂给洋陆千元,赠其遗族,以慰忠魂。此令!”

追悼会后,何梓林的灵柩被何叔衡、张祝华迎回湖南。途经上海时,何叔衡还代表他的家属向孙中山先生致谢,又得到孙中山先生为他手书“为国捐躯”的墓碣。他的灵柩回到宁乡后,何叔衡又同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组织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主持营建陵墓于宁乡杓子冲的翠谷青山之上,大理石墓碑上工整地镌刻着“陆军少将何公南熏之墓”和孙中山先生题的“为国捐躯”四个大字,供人瞻仰凭吊。

1952年3月,宁乡县人民政府追认何梓林为革命烈士。  何梓林,湖南宁乡县沙田丫婆山人,又名南熏、梓八,1875年(清光绪元年)12月20日生。父亲何文光,是个贫苦农民。他小时只读了六年私塾。为了谋生,他先在家乡设馆课读,因学生不多,便改学中医。他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常与盟兄弟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等在乡间惩恶扶善,替穷人打些抱不平。有次,他得知何氏宗祠的族长,要将拿了祠堂一点积谷给孩子充饥的长工余某沉塘处死,十分气愤,立即与何叔衡等几个盟兄弟商量好,当晚,他手持利斧,来到祠堂,将余某救出,并资助余全家逃往华容谋生。还有一次,他被请去为邻村王财主的儿子看病,这时,他看见王财主正在门外毒打一乞讨老人,原来,这老人是被王财主家恶狗咬伤,便向恶狗打了一棍,王财主便叫喊老人是打狗欺主。何梓林一气之下,病也不看了,急步上前,对着王财主怒吼道:“如此欺人,我梓八实在难忍!”猛地一拳,把王财主打了个四脚朝天,然后带着老人离去。王财主为了对他进行报复,一面重金雇来打手,一面具状上告衙门。他按照何叔衡的劝告,只好离家远走,到外地以行医谋生。

何梓林先后浪迹江西、福州等地,并不只是为了谋生和避祸,而是对人生道路有所追求。某年秋末时光,他在闽江河畔遇见原籍湖南湘阴的清军水师舢板老管带张树臣,被收留当杂役,逐渐显示出办事的才干,因而受到张的信任,于1908年被推荐进了福建武备学堂,随后转到桃园岭军医学堂。1910年冬毕业后,他被派到驻闽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协统许崇智(革命党人)部当军医。不久,他与张树臣之女张祝华结婚。1911年4月,他经湘籍同盟会员彭寿松介绍,加入军警特别同盟会,常用孙中山先生的“发愤自雄,易旧为新”,“蹉跎岁月,寸功不展,可羞之极”等格言自勉。并与新军中万云陔、张祖汉、李焕、左星辉等湖南籍人士结为密友,倡导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驻闽新军也举帜起义,他参加了直捣总督府的战斗,并荣获福建光复云麾勋章。此后,他参加过1913年福建举兵响应孙中山、黄兴发动的“二次革命”的讨袁战争,后困失败而无法在福州立足,不得不把岳父、妻子和儿子送回湘阴,然后同许崇智、万云陔、张祖汉等于8月底从福州出走。他先在厦门彭浪屿寺庙当和尚,隐藏了四个月之后,再同张祖汉前往江浙联络人员,继续进行反袁活动。特别在1914年冬,他在上海经刚从日本回国的万云陔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后,更加频繁而广泛地从事反袁活动。1916年春,张祖汉不幸被害,万云陔再次被迫东渡日本。他也只能离开上海。他收殓好张祖汉的遗体,并运回湘阴樟树港安葬,然后前往湘阴住在岳家,仍以行医为业,但他对袁世凯的祸国殃民以及袁死后的军阀混战十分气愤,曾写下如下一首诗:

项城盈恶安能善?孙公辞职林深怨!

暴虎归阴凶狼獗,民国依稀民遭劫。

深盼孙公重施策,诛贼除奸昌民国。

1917年7月,何梓林得知孙中山已由上海南下广州,组建军政府,并就任军政府大元帅职后,立即离湘赴粤,参加护法运动。后随粤军入闽作战,1920年,他以战功由连长升任营长,后又升任粤军第十四团团长。这一期间,他曾为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而失去信心,又对置人民于水火的军阀混战感到十分厌恶。他曾写信给何叔衡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打算,他说:“林观时局,从今以后,更无宁静日也。林之在外,断非谋一人之权利及无救国之想耳,吾恨吾现无措施之手,断不能不暂为之保其位置。如遇有发展,定当实行吾之无畏、无私、无党之大同主义也。若万不幸,又望再出一个黄巢,血洗中华……叹口头禅,实属无味。不知君以予言为谬否”看来,他是要同那些危害国家、民族的军阀斗争到底的。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6月,何梓林率部随粤军奉孙中山先生令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在攻克古水、盘市后,再在怀集县城南门外横洞与桂军谭明河、罗美玉、徐梁林等部展开战斗,大败敌军,占领怀集县城,接着又占领广西贺县,于8月25日进抵桂林。这时,他极力拥护孙中山提出取道湖南,大举北伐,统一全国,实现民主共和的主张,并对友人说:“成功之日,亦我中国之幸也。”

何梓林在军旅倥偬之际,还十分关心何叔衡等在湖南从事的革命活动,并及时给以经费上的慷慨支援。他在给何叔衡的信中说:“寄款一事,只够千元之力量,而林已竭尽其囊也。”后来,他得知何叔衡要开办长沙望麓园织布厂,以掩护革命活动,又将给妻子张祝华的安家费一千一百元捐作办厂经费。这里还应提及的,是他的妻子张祝华。后来,何梓林在为国牺牲后,她也将六千元阵亡抚恤费的一半,送给何叔衡作革命活动经费,进一步表达了他为革命作贡献的一片丹心。

这年11月27日,何梓林率部迎接大总统孙中山从广西昭平抵达平乐,12月4日,又护送孙中山、许崇智等行抵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此后,他奉命负责筹备军火的工作。不久,他率部护送孙中山先生等,于1922年4月8日,将设在桂林的大本营迁往广东韶关,改道北伐。部队在移防途中,他所在的旅旅长谢文炳企图投靠阻挠孙中山北伐的陈炯明,首先将他囚禁起来,然后率部向陈炯明部的洪北麟师靠拢。这天深夜,他机智脱险,将此事密告许崇智,及时制止了谢文炳的叛变,谢只身逃走,他被提升为第七独立旅旅长。之后,他率部返桂林整顿。这时,他曾陪同前来桂林的何叔衡、施洋前往广州和韶关,会见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之事。这次会谈虽很短促,但毕竟有助于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了解。5月8日,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发布总攻击令,分三路向江西进攻。何梓林被任命为北伐军前线支队司令官,率部进军江西。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他奉命迅速返粤平乱,被陈炯明重兵阻于赣、粤、湘边界地区。这时,他已深感,只依靠军阀力量来实现北伐已不可为,必须另找出路,中国才有希望,此后,他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并于8月写信给何叔衡说:“林以足下言过激主义救我中华为然耳”,“俄国革命之方,乃救我中国之法也。”

孙中山在广州脱险后,北伐军改为东路讨贼军,向福建进攻。何梓林仍率部担任先锋。9月21日,他由闽西之营口,经建瓯、古田向南逼进,于10月12日抵达水口镇,在水口附近的白塘街一带与李厚基部展开激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七岁。

何梓林阵亡的电文传到长沙后,何叔衡顿足捶胸,击案哀叹,说:“今我折一臂膀矣!”立即偕同张祝华前往福建,参加办理他的丧事。11月26日,东路军为他在福州西湖公园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会由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主持,廖仲恺致悼词。会场上悬挂着用大幅白绫写的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令。电令全文如下:“步兵第七独立旅长、前支队司令官何南熏于援闽、援桂、北伐、东征诸役中,卓著战功。此次入闽水口之役,奋勇冲锋,中弹殒命,为国捐躯,殊深惋惜。所有厝殓事宜,由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妥为料理,追悼之日,并前往致祭。应得恤典,俟大局抵定,从优议恤。暂给洋陆千元,赠其遗族,以慰忠魂。此令!”

追悼会后,何梓林的灵柩被何叔衡、张祝华迎回湖南。途经上海时,何叔衡还代表他的家属向孙中山先生致谢,又得到孙中山先生为他手书“为国捐躯”的墓碣。他的灵柩回到宁乡后,何叔衡又同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组织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主持营建陵墓于宁乡杓子冲的翠谷青山之上,大理石墓碑上工整地镌刻着“陆军少将何公南熏之墓”和孙中山先生题的“为国捐躯”四个大字,供人瞻仰凭吊。

1952年3月,宁乡县人民政府追认何梓林为革命烈士。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