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岳阳,号湘韵,笔名春晓,1904年6月生于湖北省新堤市(现洪湖市),父母早年由岳阳迁居新堤,以经营饭铺为生。他自幼入私塾读书,父亲病逝后,虽只得辍学在家帮母亲经营饭铺,但仍不忘坚持勤奋自学。
“五四”运动后,杨乐如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与新堤市的一些进步青年组织起“读书会”,交换阅读各自所搜集到的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书刊,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以期寻求改造中国之道路。在勤奋阅读和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思考中,他逐步接受、认同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春,经胡彬川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中共新堤特支领导下,他与娄敏修、郑崇实等组成新堤市总工会筹备处,出任筹备处秘书长。11月,新堤市总工会正式成立,他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后任总干事。
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21日,杨森叛军进驻新堤,中共新堤市委和市总工会遭到破坏。杨乐如脱险后,偕母亲潜回原籍岳阳,由此失去了党的关系。
他在回到岳阳的头几年里,没有找到社会职业,便以失业教师的身份,邀集一些思想进步的失学青年,开办小型读书会,悄悄学习和传播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等。
1934年春,杨乐如经人推荐,进入岳阳县第六区连云高级小学任教。这时,他联络李西谈、许升诺等人,以原来小型“读书会”的学员为基础,广泛联系各地失学青年参加,创办了“自学图书社”,将分散的进步书刊集中,互相传阅,交流学习心得,并亲自进行辅导。这样,就把更多的进步青年联络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乐如与杨贞浓等人,以连云高小毕业生为主,招收一些失学的进步青年,创办。小学师资训练班”,附设在连云学校,学制一年,选用以抗日救亡内容为主的教材。“师资班”办了两期,学员近70人,其中仅第一期毕业生就曾先后担任了30所初级小学的教师。这些毕业生在每所初级小学兼办了一所“农民夜校”,使用杨乐如编写的《战时读本'作为教材。与此同时。杨乐如还与许升诺、李西谈、杨贞浓等,在城乡学生中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县城创办了《战鼓》周刊,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抗日救亡,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7年冬,杨乐如曾派人赴武汉、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寻求恢复组织关系。1938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派彭文来岳阳工作,首先恢复了杨东如的党籍。同时,建立了中共岳阳县委员会,任命杨乐如为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1月,中共岳阳县委升格为中心县委(辖岳阳、湘阴、临湘、通城四县)。杨乐如先后担任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书记等职,把重建并发展地下党组织以及抗日救亡工作都开展得很好。全县党员最多时达到600余人,建立了11个区委、4个特支。连云学校一度被称为“岳阳的抗大”。他教育培养的近200名学生中,有90余人成了地下党员,后来,大多数担任了党的各级干部。
1939年“平江惨案”后,杨乐如调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兼管岳阳中心县委的工作。1940年春,敌人在湘鄂赣边区进一步刮起反共妖风。他不顾个人安危,首先将岳阳中心县委一些已经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进行妥善安排,待他们分途向新四军、八路军和延安转移后,他与郭观梅等人才经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转赴延安。
1941年1月,杨乐如到达延安后,进入中共马列学院学习,后分配在中央研究院工作。1942年审干运动中,中央社会部长康生,以杨乐如曾通过国民党员李晋秋推荐当了教员为借口,认定他有政治历史问题,将他予以审查、监禁。1946年,王震率领南下支队返回延安后反映:根据搜获的国民党岳阳县政府的一份“密缉令”中得知,杨乐如被列入“就地格杀”名单之首。后经实地调查,也证明他没有政治历史问题。但是,康生仍坚持己见,于1947年3月,在撤离延安的行军途中,将其冤杀,时年43岁。
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经过调查,于1955年6月,为杨乐如进行了内部平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粉碎“四人帮”后,在揭发、批判康生罪行时,中央组织部再次查明,康生确系制造杨乐如冤案的祸首。1980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以干字第479号文件,通知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对杨乐如作了公开平反结论予以昭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