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丁为元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55 - 1979
籍贯: 湖南常德
概括语: 湖南常德人,1955年1月出生在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雷坛岗村雷坛铺。
  湖南常德人,1955年1月出生在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雷坛岗村雷坛铺。

丁为元的父亲丁大贵,小名丁黑儿,以在河里放排为生,为了躲避抽壮丁,曾在津市盐局干过苦工。他为人忠厚,不善辞令,1956年5月因患咽喉淋巴癌无钱医治,不幸亡故;其母亲薛菊香,终年辛勤劳作,养儿育女,重病缠身,1983年4月病故。

丁为元有兄弟姊妹九人。大哥丁为仕,二哥丁为福,三哥丁为云,四哥丁为钧,五哥丁为国,大姐丁恩云,二姐丁毛妹,三姐丁么妹,除三哥系湖南车桥厂工人外,其余均在本地务农。丁为元排行第九,1956年丁为元仅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全靠身患心脏病的母亲继续租种丁大英家的田土支撑全家,维持生计。

1963年1月,丁为元被大哥送去河洑公社聚宝小学(今汇华聚宝小学)启蒙读书。丁为元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学习十分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放学回家,他总是紧随大哥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颇受大哥和大嫂的厚爱。1968年9月,丁为元就读于河谳中学二分校52班,时任年级排长。1971年9月,丁为元进入河洑公社岩桥中学(今河洑镇中学)高三班学习,时任学校学生会主席。丁为元读书期间,所需全部生活费及学费均由其大哥供给。

丁为元在中学学习阶段,尊敬老师,虚心好学,爱护同学,乐于助人,颇受乡亲和师生们的喜爱。每次上学,他都要经过一段公路,只要见有拉物的拖板车,他就会立即跑步赶上去帮助推一推。学校搞勤工俭学,组织学生到河洑山旁的红光仪器厂埋水管,到常德市城西的落路口码头挑沙石,他都自告奋勇,争先恐后,非常卖力。学校组织校园种菜劳动,有的同学不乐意干,他就主动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并带头从10多里的家里将粪肥挑到学校。高中毕业时班主任段美华老师曾这样鉴定道:“丁为元同学热爱祖国,热爱党,不愧为新中国的新一代,他爱护集体,关心他人,是本校的“活雷锋”。曾任常德市武陵区河洑卫生院科主任与丁为元年龄相当的丁时毛,是丁为元最要好的朋友,他深情地回忆道:“最吃亏的事,最困难的事,别人最不想干而又应该干的事,丁为元都主动抢着干,这便是丁为元的做人原则。”

1974年9月,丁为元被安排到河洑公社雷坛岗大队小学担任民办教师。丁为元对待教学认真负责,工作一丝不苟,尤其对学生的作文,既有尾批又有眉批,深得同事的好评。

放学后,丁为元回到家里,不顾一天教学的忙碌,一边抓紧时间备课、改作业,一边帮大哥料理家务。每逢星期天或放假,丁为元就到队里做事。丁为元性格善良,脾气好,乐善好施。放学后,经常挤时间照料附近的五保户,揭冬云、储老妈和贵秀瑛家的打米任务都由他一人包了下来,这使她们异常感动。每当洪水时节,黄港渍水,他便主动冒雨查看,疏通渠道,确保农田不受渍淹,社员们无不啧啧称赞。

1977年春,丁为元从常德县河洑农村应征入伍,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1师364团一营二连一排当战士。这位憨厚朴实、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小伙子,刚到连队就被“学习雷锋,争当雷锋”的热潮吸引住了。雷锋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他,雷锋的座右铭在他的脑海中回荡:“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

他一字一句地将雷锋的座右铭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随后用醒目的红字写道:“的的确确,一个革命战士就是要对敌人狠,对同志爱。”

在革命的熔炉里,丁为元一步一个脚印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进。这个个子不高,脸色微黑,眉宇问透出倔强性格的新兵,干活非常勤快,每天总是早早起来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出早操回来后又抢着去挑洗脸水;连队派公差勤务,他次次都争着去。在训练场上,齐胸高的木马,丁为元一跃而过,单双杠上,他翻滚自如,连在场的老兵都纷纷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可是,在投弹场上,他拿起手榴弹,一甩只有30来米。从此,他起得更早,当起床号吹响时,他已是满身汗水地提着手榴弹回来了;午睡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苦练。连里再次组织考核时,他的投弹成绩已经跃升到了60米开外。他以这种顽强的毅力,继续向射击、刺杀、埋雷等科目“攻关”,不到半年时间,丁为元就成了全连顶呱呱的刺杀标兵和神枪手。

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丁为元茁壮成长起来。入伍第一年就受到嘉奖,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1978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被选送到广东省海康教导队学习,旋即被提升为一营二连一排一班班长。

1979年元月,丁为元被提升为一营二连一排排长。当时越南当局疯狂反华排华,不断在我边境进行武装挑衅。在我军决定对越进行自卫反击的前夕,丁为元写了一封信给母亲。母亲特意托大哥给丁为元写了一封信,叮嘱他说:“为元,党把一个排交给你,你不能辜负党的信任,一定要关心爱护战友,团结全排,越南侵略者胆敢侵犯我国,你就毫不犹豫地带领全排捏紧拳头,狠揍这帮背信弃义的家伙啊!”

党的信任,亲人的期望,丁为元无时无刻不牢记在心上。

在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夕,丁为元随所在部队主力集结于山高、坡陡、路窄的孟麻一线。

2月17日拂晓,对越自卫还击战斗打响了。丁为元所在的团担任主攻任务,出敌不意地从孟麻扑向敌人。

丁为元所在的二连作为一营的尖刀连直向朔江插去。难啃的骨头在等着丁为元和他的战友们。

朔江,是越南与中国广西平孟接壤的河广县县城。这里虽然人稀,房子不多,面积不大,却是通往省府高平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北侧,石山遍布,峻峭险恶,洞穴众多;其南侧,有六个紧紧相连的土山高地,伸出10余条山腿迤至公路,与北侧石山形成一个狭长袋形谷地,仅20余米宽的公路蜿蜒其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当年法军、日军至此,都曾望险兴叹。后来,越军依托公路两侧的制高点、突出部和自然洞穴,在此构筑了大量的明碉暗堡、盖沟坑道,南北相对,纵横交错,形成了正、侧、上、中、下多层火力网,号称“不可逾越的天险”。

丁为元率全排战士插入敌纵深后,来到波源村,突然和一股敌人遭遇。狡猾的敌人像一群“地老鼠”,很快钻进村后石山的岩洞里、草丛中,疯狂地向我军射击。敌人藏身的洞穴都是自然岩洞和大石缝,草遮藤护,非常隐蔽,丁为元率部几次强攻都未奏效。

这时,丁为元接到指挥部关于敌情的战术通报,立即调整部署,采取小群多路,避免队形密集;夺取制高点,力求从侧后下手;开展群众性的观察,以发现目标先敌开火的方法临阵指挥战士。全排战士顿时精神大振,越打越机智。时丁为元奉命担当消灭坂洋无名高地敌人的任务。此高地洞穴密布。2月18日晚,丁为元先令一班利用夜暗爬过悬崖陡壁,登上400余米高的坂洋无名山顶,掩护全排悄悄攀登。19日拂晓,全排以班、组为单位,从山上往下打,犹如神兵天降。战士们各自为战,各显神通。

全排战士从几米高的悬崖上跳了下来,猛扑敌洞,有的从两则迂回,趁手榴弹爆炸的硝烟冲进洞内;有的巧妙地引敌出洞,一个一个地干掉。就这样,丁为元带领全排一连占领了敌人三个山头,缴获了大批敌人的武器、弹药,毙敌40多名。此举,受到指挥部嘉奖,丁为元被部队荣记二等功。

2月20日,零点已过。山影突兀,树廓朦胧,二连静肃摸进。忽然,连长麦瑞基发现前面有火炮射击的火光。借着火光一看,原来是敌人的榴炮阵地。两门榴炮正向我边境的平孟方向射击,炮后侧公路上还停着一辆大卡车。连长命令二排侧后迂回,一排一班解决汽车,三排利用公路沟从下面摸过去。

转眼间三排战士接近了敌人,连敌兵装弹射击的动作都依稀可辨了,三排所有的火器一齐开火。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一顿猛揍,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几名敌人当场毙命,剩下的敌弃炮逃窜。这时,丁为元带领的一班解决了汽车上的敌人赶了过来。全连风驰电掣,一起朝逃敌扑去。

2月20日凌晨,天还蒙蒙亮。丁为元所在部队二连插到了离县城不远的地方,这是袋形谷地的中间部分。忽然,敌各火力点的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和冲锋枪一齐响了起来,密集的弹雨泼向二连,致使二连多面受敌。

丁为元正要指挥全排战士就地抗击,突然一发子弹打来,他负了伤。

“轰!”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丁为元再次负伤,一班长爬起来要给他包扎,丁为元猛地一把推开道:“不要管我,战斗要紧!”

丁为元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战士们正在英勇还击,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他深信:战士们都会和他一样,为了保卫祖国的四化建设,满怀壮志,视死如归。

丁为元因伤势过重,呼吸越来越困难,但他仍然紧盯着敌火力点,艰难地举起手枪颤抖着打了几枪,然后扑倒在地上,不幸牺牲了。顿时,他身边红了一大片,像是平铺着的一面战旗。

战斗结束后,部队给丁为元追记二等功,并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以表彰他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