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傅开贵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34 - 1971
籍贯:
概括语: 湖南常德人,1934年12月出生于常德市武陵区东江乡新坡村。其父亲傅宏庆,小名谅山,为人忠厚,乐做善事,颇受乡民敬重,1950年被推举为常德县新坡桥乡(今常德市东江乡新坡村)农民协会土改委员。傅开贵的母亲徐玉兰,心地善良,被当地的乡民赞誉为贤妻良母。
  湖南常德人,1934年12月出生于常德市武陵区东江乡新坡村。其父亲傅宏庆,小名谅山,为人忠厚,乐做善事,颇受乡民敬重,1950年被推举为常德县新坡桥乡(今常德市东江乡新坡村)农民协会土改委员。傅开贵的母亲徐玉兰,心地善良,被当地的乡民赞誉为贤妻良母。

1941年春,傅开贵在本村小土地小学(今东江乡新坡村四组一带)读书。他聪明好学,尊敬师长,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上学前,他总是先提一篮子菜到市场上去卖,然后赶至学校读书。一放学回家,他就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947年春,傅开贵考入常德县白云中学(今常德市第六中学)学习,直至1950年毕业。1949年8月31日,傅开贵目睹常德城内小河街连续几次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数处着火,烧毁房屋326家的悲惨情景,心中愤愤不平,他发誓:“一定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社会,让天下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不久美国侵朝军队介入,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中共中央英明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其时,傅开贵刚刚从白云中学毕业,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但同年冬他因在训练队学习卫生员技术而未能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9年,傅开贵被派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武汉通讯机务学校学习。1955年元月20日,年仅20岁的傅开贵从通讯机务学校电报技工班修业期满。同年二月,傅开贵随最后一批赴朝人员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维护停战协定,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美好家园的行列。

朝鲜停战后,背井离乡的朝鲜人民陆续返回故乡,进行重建工作。傅开贵和战友们一道,积极帮助当地朝鲜人民清除废墟,修建房屋,填平弹坑,清除定时炸弹以及地雷等残留爆炸物,帮助他们尽快安居,恢复生产。同时,他还主动参加当地朝鲜人民的季节性农业劳动,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并多次获得部队的嘉奖。

1957年12月31日,毛泽东签批了从朝鲜全部撤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1958年2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颁发训令,要求志愿军在撤军过程中切实做好交好、走好工作,严格遵守12项规定。傅开贵坚决响应志愿军总部关于“不骄不懈,善始善终,军队撤出,友谊长存”的号召,利用回国前的短暂时间,积极投身到帮助朝鲜人民生产建设的新高潮,在“多流一把汗,多留一份友谊”的口号鼓舞下,千方百计地为朝鲜人民挖渠、打井、播种、收割、植树造林、修房屋等。傅开贵深深感到,撤军前帮助朝鲜人民多做好事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无上的光荣。在助民劳动中,他争先恐后,“不到时间先上工,到了时间不收工,脏活重活抢着干,不用指挥打冲锋”。

在撤离前的最后一天、最后几个小时,他都在尽一切可能抓紧时间,为朝鲜人民的生产、建设做贡献。

1958年9月25日,是傅开贵随志愿军第一军官兵乘坐撤军列车离开平壤回国的日子。傅开贵和他的战友们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才穿过热情无比的群众行列到达了车站广场。

9月26日,傅开贵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官兵满载着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越过鸭绿江大桥,穿过“凯旋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傅开贵回国后,被分配到驻河南省信阳明港的6091部队71分队无线电修理所担任技师,后任修理所所长。

1959年,经人介绍,傅开贵结识了在常德市电池厂工作的陈德福。同年8月,俩人在常德结婚。婚后,生育子女三个,长子傅进军(1960年2月出生)、次子傅学军(1962年1月出生)、女傅继军(1971年10月出生),均在其母亲精心照料抚养下长大成人。

1960年8月,傅开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5年,傅开贵调任河南军区3969部队副指导员,并参加河南信阳、郑州的支工活动,不久被提升为教导员。

1967年,傅开贵调到湖北省黄冈军分区工作,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至1970年,傅开贵先后带队进驻洪湖县、黄冈地区邮电局、蚕丝厂,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

无论何时,傅开贵始终不忘革命传统,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勤奋好学,艰苦朴素,作风正派,乐于助人,颇受人们敬重。

他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军装,不着便服。他的军装旧了,缝缝补补,穿了又穿,就连一双袜子也要打上几个补丁,直到无法补时才扔掉。一只军用水壶外壳的绿漆掉了,他喷了一次又一次。后来他妻子在清点他的遗物时,除了用旧木条钉好的两大木箱书以外,见到的只是那件多年没有斟换的旧人字尼军大衣和旧军用挎包。

1961年,傅开贵的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去部队过春节。当时天气寒冷,见到他那简朴的除自己的单人冬被外没有任何加盖之物的床,妻子心头一酸,眼泪夺眶而出。于是,想拿点修理所擦枪用的白棉布做一床包棉被的被套,时任修理所所长的傅开贵知晓后,不仅不给妻子一寸布,反而训斥了妻子一顿。部队曾有规定:无工作的军人家属到部队探亲,可以报销往返路费。傅开贵耐心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一次,妻子提出想要套女军装,傅开贵没有破例,劝妻子说:“你的想法并不错,可我无权拨发,等我转业后,给你办好吗?”哪知这个承诺却成了妻子永久的遗憾。

傅开贵刚刚回国工作时,工资津贴不多,结婚后,每月70多元钱,除按月给家里寄出60元外,所剩无几。但他紧缩个人开支,将节省的钱用以资助别人。

1960年初,傅开贵听说战友杨保荣转业地方后需到湘潭医专读书,家里经济拮据,他毫不犹豫地先后4次解囊相助,终于使他学业有成。

1969年,傅开贵在黄冈邮电局支左,该单位司机家居农村,生活困难,其父重病,卧床不起,无钱医治,傅开贵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1971年7、8月份,傅开贵与黄参谋到古丈县组织外调。从湖北黄冈经长沙到常德南站下车后,没有买到当天去古丈的汽车票。傅开贵过家门而不入,与战友在南站简陋的旅社住了一晚,次日凌晨又踏上了外调的征程。返回时,仍路经常德,黄参谋要他回家里看看,他婉言谢绝了。只是提前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与妻儿在常德南站作了短暂的会面,当时其妻已身怀六甲,双脚浮肿,黄参谋见了,力劝傅开贵当天不走,回家陪陪妻儿,他却说:“我们是军人,是在执行任务,任务完成了就该按时归队,这是军队纪律,回家的事等休探亲假时再说吧!”不料,傅开贵返回部队,正值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揭发、批判林彪集团罪行之时,傅开贵本想10月份请探亲假,回家照顾妻子生产,康复身体,此时只好作罢。于是写信给岳父母,委托他们精心照料。哪知7月份常德南站的会面却成了与妻儿亲人们的永别。

1971年10月6日,时任湖北黄冈军分区教导队副政治委员的傅开贵兴致勃勃地为第一期共产党员培训班开学准备授课材料。深夜两点多钟,人们发现他的住所还灯火通明。

10月7日上午8点,开会的时间到了,学员们齐聚礼堂静候着。教导队的同志急速赶到傅开贵的房间,见门关着,好不容易把门打开,进里屋一看,傅开贵正在伏案,同志们连声呼唤着:“傅政委,您醒醒啊!您怎么啦!”只见傅开贵微微睁开双眼,断断续续地说道:“开会时间到了吗?让同志们等急了!……”随即吃力地想站起身来,不料一下子瘫软了下去,同志们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诊断,傅开贵身患脑溢血,虽多方抢救,终究难以挽回他的生命,他不幸以身殉职了。

傅开贵逝世后,黄冈军分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同年,湖北省军区政治部追认傅开贵为革命烈士。其骨灰由亲友带回,安葬在今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易家冲山上。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