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人,1941年11月25日出生,今桃源县马鬃岭镇鹤峰村青水堰人。其父亲郭枚廷,别名郭宗坤;母亲刘卯姑。他们均系当地的老实农民,婚后生育子女六人,除儿子郭炳之外,长女郭三姐,次女郭四瑛,三女郭小妹,四女郭金明,五女郭金枝,人称“五朵金花”。
郭炳之家境贫寒,他家屋后有一园好竹子,其父亲利用晚上时间破竹削篾,编织一些如筛子、簸箕、竹篮等之类的小篾货,自产自销,以补贴家用。
1948年,刚满7岁的郭炳之在附近的纳吉港小学(今烽火坪小学)启蒙读书,二年级时转入当地铁匠嘴小学学习。
郭炳之性格温和,听从父亲教诲,孜孜不倦地读书,从不和同学们争吵或打架斗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4年,他进徐家坪完小读书。这时的郭炳之,虽然年纪只有13岁,可个头比同龄人要高。他爱好体育活动,而且练就了一身打篮球的本事,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在学校里,他以憨厚直率、平易近人的品质,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1956年,郭炳之考取常德市第四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30余公里,每到星期六,他便邀好朋友刘文初一同徒步回家。太浮山南麓地带,道路崎岖,他全然不顾,刮风下雨,酷夏严冬,他毫不畏怕,几年如一日,来回奔波。
1961年上学期,国家招收空军飞行员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常德市第四中学校园里贴出了巨幅标语,动员青年积极报名。正在读高二的郭炳之积极报名应征。
按照当时应征的五个条件,即出身好、品行好、身体好、学业好、评价好,郭炳之完全符合,他被录取了。
1961年7月,郭炳之如愿以偿,告别亲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被分配到河北保定空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
在革命熔炉里,郭炳之一步一个脚印踏着英雄的足迹向前走。晚上,他常常帮战友补习文化知识。到了星期六,他更忙碌了,不是操着推子、剪刀为战友们理发,就是约战友们到附近的五保户家里帮助洗刷、烧火、做饭。他把为人民做好事当作自己的乐趣,把别人的愉快当成自己的幸福。郭炳之迅速地成长起来。
1962年9月,郭炳之在预校学习顺利结业,被编入甘肃武威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初级训练团。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飞行技术,苦练飞行技能。
1962年12月,郭炳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跨入航校高级训练团学习。进入高训团后,要求越来越高,训练也越来越艰苦,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练好过硬本领,守卫祖国领空。因此,从掌握仪表、气象知识到起落、航行、编队、夜航以及特技飞行,他从不马虎,一步一个脚印走。尤其是练习四种气象条件下的飞行,他慎之又慎,从未出现失误。
1964上9月,郭炳之圆满完成了学习训练任务,从航校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47师140团任飞行员。
郭炳之来到航空兵部队以后,表现突出,“他热爱飞行事业,刻苦钻研技术,坚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奋斗,敢于负责;他坚持原则,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严以律己;他生活艰苦朴素,思想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平易近人。是部队的一名优秀青年干部,为部队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先后奉命到山东高密、陕西临潼、辽宁丹东、江苏如皋等地执行战备执勤,完成任务出色,因此,被部队提拔重用,历任飞行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
1968年,郭炳之回家探亲,多年不见,全家十分高兴。
1969年,时任飞行中队长的郭炳之在江苏如皋与莫益斌结婚。婚后生育子女两个,其子郭(述)强(1970年2月24日出生),其女郭(述)燕,又名陈燕(1972年12月28日出生)。
1973年,郭炳之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47师140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458部队和39464部队副部队长)。
1976年8月23日,郭炳之奉命执行战备执勤。当晚21时,郭炳之顾不得休整,跳进坐舱,驾驶歼击机腾空而起,穿云破雾,干净利索。不料,风云突变,此时,他驾驶的歼击机的发动机突然停止转动了,顿时,机身剧烈摇晃,失去控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炳之来不及跳伞,当晚22时12分,飞机在离银川市200余公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沙漠地带坠毁。郭炳之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5岁。真可谓:“屈指计年华,噩耗传书,才得古稀及半;举头望明月,深霄奠酒,宛留清影成三。”
1976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9458部队派员专程来到桃源县马鬓岭乡,在其原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悼词中有言:
“郭炳之同志的不幸牺牲,是我们部队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战友。我们沉痛地悼念郭炳之同志,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思想,学习他积极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勤学苦练、努力钻研飞行技术的革命精神……”
郭炳之的人生道路虽然短暂,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1976年9月9日,39458部队政治部追认郭炳之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