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三湘英烈
宁福连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47 - 1968
籍贯: 湖南茶陵
概括语: 湖南茶陵县七地乡枧田村人,1947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宁冬元早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致残,母亲周冬娥生有五个儿子,宁福连排行第三。由于家庭困难,宁福连读完高小便缀学在家务农。宁福连自幼乐于助人。本村孤寡老人刘年姑,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宁福连经常替刘老太太砍柴、挑水。
  湖南茶陵县七地乡枧田村人,1947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宁冬元早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致残,母亲周冬娥生有五个儿子,宁福连排行第三。由于家庭困难,宁福连读完高小便缀学在家务农。宁福连自幼乐于助人。本村孤寡老人刘年姑,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宁福连经常替刘老太太砍柴、挑水。

宁福连15岁时,担任了枧田村基干民兵班长,在此期间,他大胆勇敢,机智果断,出色地完成了村乡交给的各项任务。1965年春的一个夜晚,七地乡政府发出紧急命令,说在别岭仙地区发现几个行踪诡秘、专门进行迷信和造谣破坏活动的坏分子,要求枧田村民兵营必须连夜组织民兵搜山。晚上9点多钟,全村民兵整装待发。出发前,为了保守行动的秘密,民兵营长命令全体民兵不准用手电筒,不准喧哗。随着营长的一声令下,七八十个民兵出发了,宁福连和营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别岭仙,是七地乡群山中的最高山峦,山上有座古庙,周围树木茂密,道路幽深,人迹罕至,距枧田村有20多里,沿途荆棘丛生,路陡而不平,且时值阴雨连绵的春季,路面泥泞,加上摸黑行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宁福连等民兵经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别岭仙。宁福连率先冲进庙内。这时只见二个彪形大汉,目露寒光,手持一把柴刀狠狠地向宁福连逼近,宁福连机智沉着,一闪身死死地抱住了那家伙。此时,大部分民兵也冲了过来,4个搞迷信活动的人俯首就擒。

1964年,16岁的宁福连听到征兵的消息后,兴高采烈地跑到大队部,要求报名参军。但由于他个子小,年龄不足,未获批准。

次年,征集新兵的消息又传到宁福连耳边。他又跑去报名,结果又告失败。1966年宁福连参加了七地乡建民水库工程的建设,被评为积极分子。这时春季征兵又开始了,宁福连来不及告诉双亲,第一个在工地上报名应征,并在公社参加体验过了关。谁知,后来到县里进行复检时,领导以他“个子太小”被“卡”了下来。他立即找到县征兵办负责同志苦求。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征兵办领导终于被宁福连的赤诚之心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要求。

1966年3月,宁福连应征入伍后,被分配到广州6810部队某部4连当战士。新的生活开始了,宁福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很出色。他所在班的副班长高德荣说:“……(宁福连)干起活来只知道往前冲,真有一股见硬就碰,无坚不摧的劲儿。”由于他个子小,干劲大,人们便亲热地称他为“小炮弹”。1966年11月宁福连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7年春的一天,宁福连和副班长高德荣一起在坑道里作业。正当他们干得起劲的时候,担负观察的同志发现坑道裂缝掉土,坑道随时可能塌跨,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值班排长黄秀琴命令搬运木头支撑。排长的话音刚落,宁福连马上向外跑去,扛着一根粗长的木头准备冲上去。逸时,碎土、石头纷纷泻落。在这紧要关头,宁福连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裂缝越来越大,石头砸在他的安全帽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在他的行动感染下,全班战士一起冲了上去,终于把险情排除了。事后战友们称颂宁福连是:“小炮弹不怕死,过得硬!”

宁福连襟怀坦荡,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他勉励自己要“脚踏高山施工为人民,身居茅棚放眼看世界。”宁福连积极要求进步,希望能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他的日记中看得出,他平时注意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且联系实际,确立了自己心目中崇高的中国共产党员形象。他说:“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应该做到下面几点:(一)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对同志的缺点,采取规劝态度。(二)两种精神:(1)最富于牺牲精神;(2)埋头苦干的精神。(三)三个关心:(1)关心国家比关心自己小家庭为重;(2)关心党和群众比个人为重;(3)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四)两个作用:(1)先锋作用;(2)模范作用……”。

宁福连尽管“个头小”,但干事十分投入,舍得吃苦。连队里有时扛米,他竟把200斤重的米袋往肩上扛。由于宁福连工作积极,吃苦耐劳,在部队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受过三次奖励,又是连队模范文艺宣传员。

1968年1月初,宁福连所在的4连奉命进入粤北山区新驻地,接受新任务。1月15日下午,4连广大指战员正紧张地进行迎接新年度任务的准备工作。突然,远处传来急促的呼叫声:“火烧山啦,快救火啊!”战士循声望去只见北边鸡公山林区烟火冲天,一片弥漫。鸡公山林区青松翠杉,是林区工人花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起来的。林区周围还有几个村庄。熊熊烈火,将吞没国家宝贵的森林资源,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火光就是命令”,4连全体指战员,立即向火场扑去。

这时已生病3天的宁福连不顾身体虚弱,要求参加救火战斗,副班长高德荣劝他在家休息,但宁福连心急如焚,不听劝阻,执意要去火场。并坚毅地说:“现在是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我不能留在家,只要我有一口气,我爬也要爬到火场。”在奔向火场的路上,宁福连还鼓励战友们:“快!快!快!比比看,看谁先到火场”。

大火在咆哮。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团团烈火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一丛丛茅草瞬间成了灰烬,一棵棵大树经火一燎到顶。4连战士分别在鸡公山的南北两面组成了道道防火线,与烈火展开搏斗。福连在南边火场上。大火在陡峭的山坡上拉开200多米宽的火浪向南急速发展,马上就要窜越防火道,逼近山林,战士们立即进行阻击。这时只箭步冲上去的宁福连一下被火浪冲倒了,但他一下子又跃身而起,双手拿着松枝,冲进火海,横扫直打,松叶烧光了,他就用松枝打,树枝打断了,就用脚踩。这时周围高过人头的芒杆噼噼啪啪地烧着了,宁福连陷于火海之中。在这生死关头,宁福连毅然用自己的身躯滚灭烈火……。宁福连的衣服烧着了,头发烧焦了,嘴唇烧裂了,皮肤也烧起泡了,但他仍使劲地向前滚,直至最后壮烈牺牲。

宁福连牺牲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的申请和表现,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并授予“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1968年8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宁福连生前某部4连“爱民模范连”的光荣称号。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