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英雄模范
瞿永寿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28 -
籍贯: 湖南醴陵
概括语: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28年9月出生在醴陵县沈潭镇一户贫苦农家。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民兵班长、互助组长、初级农业社副社长、高级农业社党支部书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沈潭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湘潭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株洲市农业局技术顾问等职务。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28年9月出生在醴陵县沈潭镇一户贫苦农家。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民兵班长、互助组长、初级农业社副社长、高级农业社党支部书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沈潭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湘潭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株洲市农业局技术顾问等职务。
他一生最热爱的事业是种稻。50年代初,就决心创造出稻谷高产奇迹,年年坚持种水稻实验田,经过反复的摸索,取得了早稻一季亩产过800斤的好成绩。他买了很多水稻栽培技术书籍,经常在油灯下研读。1970年,湖南省农学院几个专家教授,帮助他搞水稻高产研究。他把从书本里受到的启发,用到田里作试验,把试验田里碰到的问题,向老师们请教。每年要做10←30个试验项目,建立了水稻禾苗生长情况观察站,记载了10万个观察数据。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逐步懂得了禾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对增产的作用,并发现高产禾苗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墨绿一黄绿一青绿”的叶色变化。据此,他把水稻全生育期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针对各个时期的特点,确定主攻目标,分阶段采取'前浇、中晒、后湿','前重速、中空补、后轻巧'的灌溉和追肥措施;注重施足有机肥,培育适龄壮身,依靠主穗,争取低位分囊,合理密植,适时适度晒田等技术,达到能动地促进水稻正常循序实现'墨绿、黄绿、青绿'的叶色变化,定向培育高产长相禾苗,有效地降低水稻空壳率。他把这套经验应用于所在的下太房生产队,水稻空壳率由30%以上控制在15%以下。全队102亩双季水稻,1963年亩产330公斤,1972年亩产845公斤,1980年亩产1035.1公斤。他的试验田,空壳率降低到10%以下,最高亩产达1312.2公斤,实现了在家乡土地上创造高产奇迹的愿望。
70年代初,他应邀参加湖南省农科院组织的全省水稻高产“擂台赛”,所种的早稻亩产514.公斤,空壳率不到10%,获得第一名。由农科院推荐,他应聘到湖南农学院当了5年的兼职教师。1973年7月,他降低水稻空壳率的经验,制成模型、照片,连同实物一起,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连续展出3年之久。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著名水稻专家维加,在北京观看了这套展品,回到菲律宾后积极推广其经验,经过反复验证,认为他的经验很有科学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
1980年他被评为湖南省农业劳动模范。1985年6月,他随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参加国际水稻研究所庆祝建所25周年大会,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一《我的种稻经验和对社会的贡献》,回答了新闻记者的提问,参加这次大会的8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农业官员、水稻专家。他降低水稻空壳率,提高稻谷亩产量的先进经验,被大会确认为水稻栽培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成果。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式授予他'杰出稻农'的荣誉称号。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为他授奖。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这一殊荣的农民。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