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英雄模范
周作明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52 - 1999
籍贯: 湖南汨罗
概括语: 湖南汨罗市人,1952年10月10日,周作明同志出生在汨罗市高家坊镇燕塘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他5岁开始帮母亲干家务活、放牛,7岁入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3岁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参加集体劳动,14岁参加长江改道工程。  
  湖南汨罗市人,1952年10月10日,周作明同志出生在汨罗市高家坊镇燕塘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他5岁开始帮母亲干家务活、放牛,7岁入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3岁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参加集体劳动,14岁参加长江改道工程。

1974年2月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汨罗氮肥厂工作,开始时为锅炉操作工,他累活、脏活抢着干。1984年3月词任合成车间甲班班长。1984年4月,因他所带的班产量独占鳌头,他被提拔担任合成车间副主任。1984年7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走向中层领导岗位后,周作明更加刻苦地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为汨罗氮肥厂的发展忘我工作。

周作明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做起事来不要命,不分昼夜;他从未休过星期天,特别是在厂里大修时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实在累了,倒在椅子上休息一下,但很快又起来接着干;他重活脏活抢着干,重事做在前,却从不计较个人报酬;厂部考虑生产系统的中层干部没日没夜地在车间干,便规定,中层干部每人每月可以记6~8个加班,但每次审核考勤的时候,他总是把考勤人员记给自己的加班划掉。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好厂长;他轻病不下“火线”,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他无所顾忌,想到的是厂的利益、职工的生命安全。

1992年4月16日晚上,在经过白天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后,周作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一不小心,一只脚踩进了锈蚀的铁栏杆内,锈蚀的铁条刮去了他脚上的皮肤和肌肉,骨头都裸露在外,鲜血淋漓。同志们将他送进医院,伤口处缝了20多针,为了工作,他只在医院里呆了两天,就跛着脚坚持回到车间工作。往后每逢天气变化,这只脚就隐隐作痛。直至牺牲前,他的这只脚的一节还呈黑色。

1993年7月20日,生产系统碳化工段二次清洗塔,因锈蚀严重而突然发生爆炸,正在安装瓷环的他来不及躲开,被突如其来的碎片击伤了左眼,血流不止。住院一星期后还未拆绷带,他就回到车间坚持上班。

1994年的某一天。吸氨泵被堵,要将其恢复正常。因氨气太重,操作工都不敢靠近,正在检查生产路过此地的周作明见此情况,立即脱了件衣服在水沟里打湿,捂在鼻子上,冲进去,将泵排空起压,让它正常运转。此时他的鼻子也被呛得鲜血直流。同年6月,他被升任车间主任,10月,调任调度室主任。

1995年10月6日至9日,生产系统开车,当时他正患有严重的肠炎病。每天都得服药打针,而他妻子又遇官外孕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他让生产系统顺利开车,专门从家里请来妹妹照顾妻子,自己却带病坚持上班。

1997年上半年,变换生产情况很不稳定,在变换低变炉添加催化剂时,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个星期守在车间,这里就成了他的家。每逢年度大修后开车之际,他总是连续几天几夜不离开岗位,就在他牺牲前一天晚上,因抢修锅炉隔水泵和高压变电站的计量箱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仍坚持上班。

1997年6月,周作明兼任合成氨分厂党支部书记;8月,他担任生产厂长。就在他上任的这个月的一个晚上,天气突然变化,下起倾盆大雨。他想到:白天变换系统检修时,卸出来的大量触媒堆在外面,如不加盖保护,几十吨触媒就会报废,厂里就要遭受损失。此时。他忘记了自己正在吃药治病,迅速摸黑赶到车间,拿着两块篷布盖好部分触媒,剩下的他便一袋袋地搬进了车间,使价值100多万元的触媒免遭损失。

每次大修停车后,在处理变换炉内的触媒时,炉温高达150℃以上,他总是带头进去在里面爬平触媒。有一次,液位计爆炸,不及时关闭就会发生重大事故,他冒着被烫伤的危险把阀门关上,避免了事故发生。

在氮肥厂整个生产流程中,变换工段装卸触媒是最脏、最累的活。自他进厂20年来,次次装卸触媒他都身先士卒,与职工们摸爬滚打在一起。自他担任生产厂长以来,节假日从未休息过,日夜守护在车间,不是加班就是为人代班,但他从不领取一分钱的加班补贴费。他不图名不图利,一心扑在工作上。一般人8小时工作就够辛苦,他却平均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

为了工作,为了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他无论当车间主任,还是当生产厂长,晚上从不外出,只要听到车间放气有不正常的响声,不管是在什么条件下他都全然不顾,立刻赶到车间查看问题,摸清情况。一发现车间有故障,自己宁肯不吃饭、不休息,也要把问题处理好才罢休。

同事说:老周心里只装着他人,别人的事也就是他的事,这也是他深得职工们爱戴的重要原因。

周作明在工作中既勤俭朴素,又廉洁奉公。他无论是上班还是外出开会,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整天穿着的是那套洗得发白的旧工作服。有一次他要去北京出差,同事们看到他穿旧工作服上北京都过意不去,于是给他借来了西装、领带,这还是他一生穿得最体面风光的一次。

他家除了一套木沙发外,再没有时髦家具,彩色电视机是18英寸的,组合柜是买别人淘汰的,床上的毛毯还是结婚时购买的。效益好时,氮肥厂用电是不收钱的,但他本着节约的原则,家里的电灯不超过40瓦,尽可能地为厂里节约开支。

他从不占公家的任何便宜,哪怕是一根废铁丝。他的妻子有时到厂里去捡废煤渣烧,同事们看到了说:“你丈夫是车间主任,搬一车回来就行了。”但他回来后一口就回绝了妻子的要求,还批评了自己的妻子。他家的厨房里有一把没把的砍刀,一直用了十多年。厂里微刀把的材料多的是,但他从来没有拿回家一根木头,为此,职工们都称他为氮肥厂“傻子”。

他爱人在车间里上班。有两次迟到,他硬是按规定进行了罚款,并给予了通报批评。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极为感人而悲壮的一幕——

1999年8月23日上午,汨罗氮肥厂变换工段:

生产厂长周作明正在碳化工段检查恢复生产前的扫尾工作,突然一名职工紧急报告,3号变换系统的李炼军同志在检查净化炉时,倒在严重缺氧的净化炉内。这时,如果不立即组织抢救,李炼军将会有生命危险,周作明厂长听到这一紧急情况,立即从办公楼三楼飞跑而下,冲向出事地点。当时,在场的许多职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场面一时不知所措,大家都知道,这时如果进入净化炉内救人,自己可能也有生命危险,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好厂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周作明同志率先冲出人群,二话没说,飞快地爬上脚手架,毫不犹豫地戴上防毒面具,迅速地爬入炉内。这时,李炼军已昏倒在触媒层上不省人事,周厂长连忙将他扶起,用力推向入孔,但第一次未能推出。由于周厂长本人是快50岁的人了,当时又跑得急,加上净化炉内严重缺氧,本来已呼吸困难的周厂长面临着窒息的威胁。但这时候的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死也要把他的同事救出去。他又一次艰难地将李炼军扶起,用身体贴着触媒层的斜面,竭尽全力将李推向入孔。然而,周作明同志经过几次折腾,由于连续几昼夜的劳累,已感到力不从心,浑身乏力,快接近入口的李炼军又重重地摔倒了,而且还压在了周厂长的防毒面具气管上。周厂长终于支持不住,倒下了……同志们将他救上来后,立即送急救中心抢救,但因缺氧引起窒息时间过长,未能换回他宝贵的生命,这么好的一个领导,就这样匆匆走了……噩耗传来,全厂上下无不悲痛万分,他们痛感自己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好同志、好领导。

周作明只读了6年书,但他之所以能成为汨罗氮肥厂这一大型企业的生产厂长,其付出的艰辛和代价是不言而喻的。

他的儿子说:“我的爸爸特别刻苦,他一有时间就看书、钻研业务,晚上不是在生产现场,就是待在房里学习。”他的父亲说:“我每次来汨罗,儿子不是在厂里上班,就是在房里看书,很少看见他出门。”他的妻子说:“我丈夫心里只有工作和学习,到死连合影相片都没照过。”

他的床头和书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业务书籍,他工资的相当一部分都用在购买专业书上,他盼休息时间大都花费在啃书本知识上。对于一个只读了6年书的他来说,要读懂解透专业知识确实不容易,他所学习的书本上字里行间密密麻麻的粗细线条、批注,凝聚着他辛勤耕耘的汗水,其中不少见解很有实用价值。他顽强拼搏,刻苦自学,参加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参加化工系统专业考试,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能熟练地掌握和操作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他尊重知识、尊重技术,虚心向师傅和同事学习,善于吸取他人的精华,二十多年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他对小氮肥生产的业务完全熟悉,有时连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难题他都能顺利攻破。在生产上遇到实际问题时,他都要组织人员认真分析,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命精神。有时工程师绘制的图纸,他也要反复验证,多问几个为什么,确保万无一失。在担任合成氨分厂副厂长期间,他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为节能降耗、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为了工作和事业,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任职期间的每一个单位、班组、车间年年都被评为先进集体。由于成绩突出,他年年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经委系统“先进个人”、厂“劳动模范”,4次在汨罗市立功,2次被评为岳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周作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他是一个既普通而又极不平凡、深受广大干部职工拥戴的好同志,他是氮肥厂的财富,更是汨罗人民的财富。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只有人民利益,只有他人的幸福,才会在明知有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2001年3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周作明为革命烈士,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