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英雄模范
罗秋华
性别:
朝代: 现代
生卒年: 1946 - 1969
籍贯: 湖南浏阳
概括语: 湖南长沙人,1946年秋生于浏阳县(现浏阳市)沙市乡四新村界口椴。他的父亲靠佃田耕种维持全家生计,家境贫苦,但重视培养后人,将长子克明、次子秋华都送到附近的文光学校读书。
  湖南长沙人,1946年秋生于浏阳县(现浏阳市)沙市乡四新村界口椴。他的父亲靠佃田耕种维持全家生计,家境贫苦,但重视培养后人,将长子克明、次子秋华都送到附近的文光学校读书。罗秋华每天早到校,晚离校,认真听课、做作业,有时也遭到同学的嘲讽。可他仍然坚持不懈,他在一则日记上回忆:“我在校读书,门门功课都要学好。政治重要,语文也重要,我不怕别人笑话,我没有天才,靠苦读去争取成绩。”的确,罗秋华的语文、数学、政治都很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

1960年,罗秋华高小毕业后,跟着父亲和哥哥在生产队出工。那时候,生产队正推行“出工一个圈,凭圈算分配”的管理办法。圈的多少,直接关系着社员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人关心的只是自己圈的多少。出工效率低,质量差,成了通病。罗秋华却看不惯这些,他常常要求队长单独分配事做。他对那些做事马虎的社员,爱提几句意见。人家虽不信他,但也不怨他。因为他不是那种“只管别人,不管自己”的人。他的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话:“生产队出工,有些人不顾质量,只图得个圈,这种思想实在要不得。生产队收入不好,出工圈儿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1963年4月的一天。从界口椴到沙市街集镇上的一条小河,桥板被水冲走了,人们临时搭上一根独木当桥。虽然河宽不到四米,但河水浑浊,从独木桥下急速奔腾,却也令人过桥时心惊脚软。当时,正在田里插秧的罗秋华看见县里派来的卫生员黄淑如,挎着药箱往沙市街走,在独木桥徘徊,罗秋华打算跑去护送她过桥,连忙插完手上的一撮秧。抬头一望,却不见了黄淑如。他大叫一声:“不好了,黄医师跌到河里去了。”立即飞奔到河边,果然,见黄淑如正被急流往下游冲走。水面上,浮起了一双涂满了红药水的手指在向上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本来,罗秋华平常很少游泳,他没有掌握游水的技能,情况十分危急。去这样的急流中救人,那是有生命危险的。这时,黄淑如快要被水淹没,站在岸上的只有他一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河,顺水势冲到黄淑如身边,一把挽住她往岸边靠,好在河道不宽,水也没有盖过他的头顶,浪头不大,他终于把黄淑如挪到了岸边。后来有人问罗秋华:“你不会游泳,到急流中救人,不是有同死的危险吗?”罗秋华说:“我当时只想救人,根本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水,哪里会想到什么危险。”黄淑如把这件事报告了沙市公社党委,罗秋华受到大会表彰,并批准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5年,罗秋华到浏阳县凉席厂当工人。他虚心学习,以厂为家,勤勤恳恳,乐于助人,两次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1968年春季,罗秋华响应祖国征召,积极报名应征。3月,他穿上了军装。出发前,父亲嘱咐他说:“你去参军保卫祖国,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入伍后,罗秋华被分配在解放军3947部队1营2连,成为一名工程兵。驻地在湖北省襄樊县。在离县城2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正在修一条备战隧道,罗秋华所在部队负责施工。施工中,他胆大心细,嘴勤、手勤、腿勤,被大家选为安全员。他对工作极端负责,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放炮后,硝烟弥漫,石粉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人睁不开眼,随时有晕倒的危险。但是,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去清理现场,排除险石,然后招呼大家到现场施工。下班后,他总是走在最后,把炮放完,把现场清理好,才回营房。同志们称赞他是个好安全员。

罗秋华常叹息自己“读少了书,知识不多”。现在进了部队,他认为这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机会。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认真学。除了学政治,还要学技术,并通读了《毛泽东选集》1~4卷。他边学边写日记。他虽然只高小毕业,但写日记却通达流畅。部队评学习积极分子,几次都评上了他。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抓住这个机会,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将来好多替人民做事。我要立功,要做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入伍不到两年的新战士,竟写了十多本日记。

在繁忙的施工中,罗秋华得了哮喘病。病情越来越重,走起路来上气不接下气,但他不愿休息,还在坚持参加施工。部队领导关心他,要他住院治疗。1969年9月,他被迫住进了医院。住院一个多月,他时刻想着工地,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向医生要求说:“劳动可以锻炼筋骨,恢复健康,我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同志们都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勇战斗,我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养病呢!”在他再三恳求下,医生答应他回部队休息一段时间再参加施工。可罗秋华一回到连队,放下挎包,就跑到了工地。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我不能干重活,扮扮道岔也行。”说着就干起来了。

10月18日下午6时左右,上白班的战友准备下班了。罗秋华走在上夜班战友的后面。他先检查了机器,然后又在洞口的上下左右,仔细地察看了一番。正当他准备进洞去,突然洞顶上一撮泥土掉到他的安全帽上,发出叮当的响声。他抬头一看,只见距洞口两米左右的洞顶裂了一条缝,支架板显然承受不住,泥沙正断断续续地往下滚。他意识到这是塌方的预兆,便大声向洞内喊道:“同志们快出来,要出事了!”刚进洞的战友们听到喊声一个个退到洞外。罗秋华清点人数,发现风钻手邓继敏没有出来。因为钻机的响声干扰,邓继敏没有听到呼喊。这时,裂缝中掉下来的泥沙越来越多,越来越快,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情况非常危急。罗秋华急了,随手带上一根支柱往裂缝上面一插。旁边几个战友跟着上来顶支柱,他大声喝道:“不要来,危险!”安全员的命令,像军令一样威严。战友们退下来了,罗秋华独自冲进洞内,一把拖住邓继敏往外跑。邓继敏摸不着头脑,只好跟着罗秋华跑。刚跑到裂缝下面,一块千斤大石已经压断了顶柱往下沉。罗秋华眼明手快,猛用力将邓继敏往前一推。邓继敏踉跄几步出了洞,罗秋华却因用力过猛跌倒了。洞外的战友们慌了手脚,一面报告领导,一面挖土抢救。从十几个立方米的石土下面,把罗秋华抢救出土后,他已经面色惨白,心脏停止了跳动。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战友的安全,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23岁。

不久,罗秋华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广为传播,1970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通讯员的通讯报道《英雄战士罗秋华》。4月9日,浏阳县人民政府在罗秋华烈士生前读书的文光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和命名大会,宣布:“文光学校命名为秋华学校,界口生产队命名为秋华生产队”。前来参加大会的3947部队的代表也同时宣布:“空军某部党委决定,追认罗秋华烈士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追记二等功”。罗秋华,这个光荣的名字,将永远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和家乡人民,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