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英雄模范
曾祥立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48 - 1982
籍贯: 湖南桃源
概括语: 湖南常德人,1948年8月出生在桃源县黄石镇金洪村钱岗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亲曾凡信,母亲钟小妹,生有2子1女,曾祥立排行老二。
  湖南常德人,1948年8月出生在桃源县黄石镇金洪村钱岗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亲曾凡信,母亲钟小妹,生有2子1女,曾祥立排行老二。

曾祥立的家乡自然条件差,家庭人口多,曾祥立家较长时间处于贫困状况,只读几年小学就被迫失学,帮助集体和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从小养成了爱劳动、能吃苦、勤俭节约、忠诚朴实的良好品德,为他日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生死观奠定了基础。

1968年冬天,桃源县开展冬季征兵工作,曾祥立积极报名应征。11月,曾祥立顺利通过了体检政审关,被县征兵办批准入伍。分配到福建前线守备团当炮兵。由于学习努力,积极进取,工作出色,入伍仅3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年零1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次受到嘉奖,当上了班长,所带领的班先后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73年3月,部队决定超期服役两年的曾祥立退出现役。3月4日,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

当时曾祥立所在的金洪大队钱岗生产队,社员们辛辛苦苦干一个劳动日只能分到0.36元,年均口粮只有200来公斤,全队三分之二的农户超支,生产队既无队屋,也无猪场,更没有一台农用机械。全队40多户人家,有38户还住在茅草屋里。生产队的贫穷状况,使曾祥立寝食难安,一个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趋使他暗暗发誓:决不能让家乡再穷下去了。

1974年起,曾祥立担任大队武装基干民兵排长、民兵营副营长和公社基干民兵连军事小教员。为了当好基干民兵排长和军事小教员,他迎难而上,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直到弄懂学会为止。县、区每次集训小教员,他都积极参加。教员讲课,他认真记笔记,训练中抓紧一切时间苦练。由于他勤学苦练,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小教员。

1974年底年终结算后,生产队召开群众大会选曾祥立为新队长。

像钱岗这样的穷队,要把生产搞上去,困难不少,这些,祥立早有思想准备。他认为钱岗穷的原因,主要是单打鼓独划船,把人全窝在粮食生产上了。他决定大胆进行多种经营,改革管理方式和生产形式,改变粮食生产单一化倾向,实行农、工、副并举。钱岗生产队在曾祥立的带领下,迅速办起了粉丝厂、磨面厂和砖瓦厂。办厂第一年,副业收入上万元,除留足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外,人均分配增加近30元,人们喜上眉梢。

为了克服平均主义的倾向,调动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曾祥立坚持定额记工,实行按劳分配。从他当生产队长的第二年起,钱岗生产队不仅副业生产大发展,粮食也丰收了,家家户户都增加了收入,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人都夸曾祥立是个好带头人。

1980年,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分责任田的那天,他父亲分到了2亩多好田,他却对爹说:“这些好田我们不能要,我们劳力好,还懂点种田技术,应该将这些好田让给别人。”最后,父子俩主动把好田让给一户劳力弱户,自己却承包了8亩“干鱼脑壳田”。

为了巩固和落实生产责任制,曾祥立比过去更忙了。他考虑到生产队有的社员不会用牛耕田,有的不会计划安排,还有的缺劳力,缺技术,就把劳力强、懂技术的民兵和社员组成帮工组,对各种困难户进行帮工指导。为了抓住育秧、培管、病虫防治等主要生产技术环节,他及时举办各种培训班,传授、交流农业科学技术,并亲自担任病虫测报员。他经常丢下自家田里的农活,帮助别人犁田、割稻。

曾祥立当生产队长7年间,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为群众和集体致富操碎了心。他经常鸡鸣下地,戴月收工,拼死拼活带领群众干,使钱岗成了全公社最富裕的生产队。1981年,粮食总产量达21万斤,是他当队长前的3倍;人均收入由过去的60元上升到170元;口粮由200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家家有余粮,户户有钱进,人人住上了砖瓦房,生产队盖起了1栋7间的红砖队屋,两栋猪场,添置了10多台农用机械,集体积累资金近万元。

曾样立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始终把工作摆在第一位,妥善处理生产、民兵工作和家务事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组织生产和民兵训练发生了矛盾,他坚持农闲带领民兵搞训练,农忙抓生产,做到生产、训练两不误。他父母年近古稀,经常生病,妻子因小孩拖累,家务事多,他总是舍小家为大家。1977年正月18日,爱人生小孩才3天,他接到公社组织民兵骨干集训的通知后,当天就到公社报到去了。集训28天,他只用集训队安排休息的那天回家一次,当天就赶回了公社。1979年2月17日,他得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命令,立即跑到公社找到人武部李部长,坚持要求重返部队,杀敌保边疆。李部长鼓励他说:“你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民兵训练马上就要开始了,你是小教员,把这次训练搞好了,参军参战的人就更多了!”曾祥立被说服了。在这次集训中,他带领民兵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为练兵热情,带头摸爬滚打,苦练过硬本领,全排民兵取得了军政全优的好成绩。

1981年1月,正在组织民兵训练的曾祥立,因积劳成疾累倒了,经诊断是严重的肺结核。他开始瞒着大家,坚持同民兵一起搞训练。领导发现后,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要他住院,曾祥立执意不肯,买了些药,又回到训练场组织指导民兵训练。他还经常找基干民兵谈心,鼓励他们苦练杀敌本领。就在这一年,民兵组织进行调整,上级根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他只担任民兵营副营长,但他仍然像以前那样,十分关心基干民兵队伍的建设。他发现几名基干民兵不愿意编进一类预备役,就上门找他们谈心,讲清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当民兵是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的道理。

曾祥立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装在心里。群众说:“祥立像一盆火,温暖着群众的心,别人有困难,总是尽力相助,毫不顾惜家庭和自己。”他家并不富裕,一家7口人,只有他和妻子是劳动力,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住的房子还是过去的旧房,室内的家具是他结婚时的一张床、一个高柜和一张桌子。他自己一年四季穿的是补丁加补丁的旧军装,妻子要他做件新衣,他总是推辞说:“旧的穿惯了,穿着觉得很好的。”

他对自己十分节俭,但对群众的冷暖安危却时刻挂在心上。

1979年冬天,非常寒冷,一场龙卷风袭击了金洪这个小山村,曾祥立顶着狂风,冒着大雨,逐家逐户检查群众的住房。他发现社员杨林初的房子损坏严重,加固缺少橡皮,曾祥立二话没说,一路小跑回家,把自己准备盖房用的40块椽皮全部背来了,老杨说什么也不肯要,祥立说:“我是共产党员,关心群众是我的责任,你急用就先用吧!”说完,爬上屋顶,帮助杨林初一块一块地钉好。而他自己的房子,因多年失修,一下雨屋里全漏湿了。

曾祥立对孤寡老人体贴入微。钱岗生产队的五保户胡菊香老太太,常年生病无人照顾。他退伍回乡后,与通情达理的妻子把胡奶奶接到了自己家,像亲人一样对待。曾样立有了孩子后,胡奶奶硬是要搬到队屋住,两口子拗不过她,只好帮她搬了家。但曾祥立两口子对胡奶奶的照顾,仍像过去一样,经常问寒问暖。曾祥立照料这位孤寡老人整整8个春秋。胡奶奶去世前逢人便说:“我算是遇到好世道,得到了贴心孝子。”

曾祥立关心群众不分本队外队。

钟岗生产队的王二姐死了丈夫,身体有病,责任田无力耕种,曾祥立就主动帮她耕田、插秧、割稻。

1975年6月间,涨水生产队社员曾欠清因歉收缺粮,曾祥立把自家的粮食支援了别人,匀不出来,他就到外队借了100斤粮食送到曾欠清手里。

1981年秋,邻近大队有两户社员的晚稻田出现了严重的稻飞虱,曾祥立把自己仅有的一瓶钾铵磷送给了他们。

老屋生产队社员高德明患急性肝炎,他知道后,划船将他送到医院。

一次,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回家看望父母,看到曾祥立生活清贫,便给了他10元钱,要他做件新衣服。就在当天,他到镇上赶集,遇到一位无钱回家的陌生人,曾祥立将哥哥给他的10元钱送给这人5元,让他回家……

1982年1月5日,是桃源冬季最寒冷的日子。这天曾祥立受大队党支部的委托,和支委杨洪业负责处理黄石水库内竹岩山上乱砍滥伐林木的事件。清早,他和杨洪业主持召开了生产队长会议,研究了贯彻执行“森林法”的具体意见。

早饭后,他们划着一只小木船,来到竹岩山,对山上的林木进行了逐一清查和登记。

下午3点多钟,曾祥立、杨洪业与随船回家的社员莫玉皆3人一起乘小木船回家。小船离岸300多米时,库面上突然刮起了5~6级大风,小船不停地颠簸,突然一个大浪将船掀了个底朝天,曾祥立、杨洪业、莫玉皆同时掉进几十米深冰冷刺骨的水库中,杨洪业、莫玉皆不会游泳,曾祥立一边招呼年长体弱的杨洪业赶紧爬上船板,一边拖住莫玉皆往船上推,没等他们坐稳,又一个大浪打来,小船又翻了。船被风浪连续掀翻了3次,3人都在水中挣扎。这时,曾祥立也很疲劳,但他仍然顶着风浪,用尽全身力气把杨洪业和莫玉皆推进了船舱。等他再次上船后,由于船舱大量进水,负荷增加,船身不断下沉,不到半分钟,水就快淹到船面了,如果3个都继续呆在船上,船体继续下沉,谁也没有活的希望。在这危险时刻,曾祥立想的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减轻小船负荷,他不顾身患肺结核,当机立断,再次跳入刺骨的水中,决定自己向岸边游去。杨洪业赶忙劝阻说:“祥立,你都快冻僵了,哪有力气游过去啊!”曾祥立说:“别管我,我走了,船会多支撑一会儿……”他话没说完,就朝岸边游去,50米,100米,150米……这时,他手脚冻僵了,力气耗尽了。曾祥立离船后,船没有继续下沉,杨洪业和莫玉皆两人得救了,而曾祥立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曾祥立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消息迅速传遍金洪生产队和全大队,社员们放下手中活,扛着打捞工具,往水库岸边跑去。81岁的老大娘吴金仙和常年生病在床的吴大妈,当即哭得昏了过去。黄石水库300多米长的大堤上,站满了上千名群众,许多人眼泪汪汪,捶胸顿足,泣不成声。

第二天,通往钱岗1公里长的公路上,数以千计的群众,一大早就踏着冰霜,前来参加悼念曾祥立的活动。他们中,有公社和太队干部,有本大队和邻近社队的群众,有青年民兵和中小学生,曾家的房前屋后都站满了人群,整个山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淳朴的乡亲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安葬了曾祥立同志。

曾祥立家生前就人多劳力少,家庭并不宽裕,但他克勤克俭,却为人民群众做过无数次好事,将节省下来的钱粮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他牺牲后不到一个月,就有2个县、9个公社、15个大队的社员来到曾家,有的来看望烈士的父母,有的还钱还物,其中有粮食1000多公斤、现金200多元、木材3个多立方米。社员们含着泪对曾祥立的父母说:“祥立生前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处处关心我们,这个账我们是还不清的。你们失去了一个好儿子,我们同样失去了一位最亲的人!”

为了表彰曾祥立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黄石公社(今桃源县黄石镇)党委、政府,原漆河区委、区公所,桃源县人民政府、桃源县人武部授予曾祥立“舍己救人的好民兵干部”荣誉称号;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为曾祥立追记二等功;原常德地委、常德地区行政公署、常德军分区授予曾祥立为“先进民兵工作者标兵”;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军区追授曾祥立为“民兵工作先进个人”,追记一等功1次。1983年12月2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曾祥立为革命烈士。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