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动态消息

革命文献

研究评论

相关图片

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杰出人物 > 英雄模范
侯德云
性别:
朝代: 近代
生卒年: 1956 - 1998
籍贯: 湖南望城
概括语: 湖南长沙人,1956年9月13日出生于望城县靖港镇魏家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前,祖辈一直靠种田谋生,饥寒度日。解放后,其父侯正祥仍以种田为本,辛勤耕耘;其母熊秀莲养猪种菜,操持家务,家庭生活逐步改善。在父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下,侯德云幼年时期就形成了勤劳善良的品德、顽强拼搏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
  湖南长沙人,1956年9月13日出生于望城县靖港镇魏家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前,祖辈一直靠种田谋生,饥寒度日。解放后,其父侯正祥仍以种田为本,辛勤耕耘;其母熊秀莲养猪种菜,操持家务,家庭生活逐步改善。在父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下,侯德云幼年时期就形成了勤劳善良的品德、顽强拼搏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

1963年8月,侯德云踏进了小学的校门,开始了他的学习新生活。在小学读书时,他虽然个儿不高,但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捡石子、铺公路、植树除草等劳动中,非常卖力,完成任务快,因此当上了班里的劳动委员,小学二年级就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小学阶段也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

1969年9月,他怀着强烈的进取心,进入了胜利学校,就近读中学。当时正值文化革命时期,学生劳动多。他是劳动委员,帮学校担粪种菜、支援生产队插田割禾,他选重活累活干。他学习很刻苦,只要有时间,就向老师请教,问这问那。因表现突出,他多次被评为“五好学生”。

1971年8月,侯德云初中毕业回家务农,还不满15岁,但他服从生产队的安排,坚持和父亲一道出早工、出晚工,从不误工。虽然力气不大,割草积肥、插田扯草,他比同龄的劳力每年累计要多出200多分工。

1976年12月,侯德云应征入伍,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他被分配在54073部队警卫连工作。部队驻地在广西。训练期间,侯德云经常加班加点苦练本领。他个子小、体力弱,“投弹关”一时难过,于是他常在中午到野地里光着膀子练投弹,脊背晒得油光发亮,右手从臂膀到肘腕红肿得像面包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连里军训考核时,他各科成绩终于获得优秀。雷锋是他从小学习的典范,在部队,活学活用,常常帮战士洗衣、补衣,每天清早出操号还没吹响,他就把同班战友的洗脸水打好了。野营训练时,他总要帮战友背枪,自己的肩磨出了血泡也从不吭声。节假日,他常常主动到炊事班里帮厨、去猪场喂猪、到菜地里挖土或除虫。战友们说他是个“勤快人”,他总是淡然一笑地说:“我在家里搞习惯了。”

1977年3月,他被部队选调至来宾某仓库司训队学习,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有关汽车各部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以及交通信号和规则难记,他晚上睡在床上一遍一遍反复背、反复记;有弄不懂的地方,他一面请老师教,一面反复实践操作,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两个月后,他终于能单独驾驶解放牌汽车和自动加油车在各种复杂的道路上完成任务。几年来,他安全行车8万公里,并能完成保养项目和机件维修,还能准确无误地排除各类混合故障,所带的两名学徒成绩优异。在开展“爱车、守纪、安全、节油的红旗车竞赛”中,他被评为“红旗车驾驶员”。197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54073部队团委根据侯德云同志的突出表现,批准他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1979年我军对越自卫还击战一开始,侯德云咬破手指写血书,坚决要求上前线。经部队批准后,他调入新组建的汽车连,担负为边防部队运送油料、被装、弹药的重任。边防部队执行穿插战斗任务时,敌人小股特工常常在猫儿洞里放冷枪来偷袭我军运输线上的车队,驾驶员随时都有中弹牺牲的危险。为了保护战友,侯德云总是自己端着冲锋枪在车队的最前列搜索敌情,敌人子弹好几次在他头顶飞过,可他毫无惧色,总是叮嘱驾驶员稳重前进。在敌区,水和食物敌人都投放了毒药,在一次战斗返回驻地的途中,恰逢友邻部队缺水缺粮紧急求援,侯德云二话没说,把自己仅有的干粮和水送给了他们,在他的带动下,随行战友也主动献水献粮给友邻部队。这时运输线被敌人破坏,侯德云随所在部队抢修用了一天一夜,他口渴、肚饿了整天整夜,部队才找到吃的,但侯德云却仍坚持在山上放哨,让战友们先吃。正是在危难生死的关头,他经受了置生命于度外的考验,当之无愧地荣获三等功的奖励。

1980年年底,他退伍回家,他将好作风带回家乡,始终保持着人民解放军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光荣传统,被人们誉为“人民的尽力牛”。

1983年春插时,某邻居侯二娭家里的秧苗因“到春寒”全被烂掉,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侯德云得知后,立即开车赶到十几公里远的双江口去帮她运秧苗。在回家途中,由于天雨、路窄,车轮滑到田里,压坏了人家的禾苗。侯德云连忙按田主要求赔偿了20元钱。回来后,他知侯二娭十分困难,不说赔钱,就连秧苗钱和运费都没收分文。

1989年初夏的一天,魏家湖村村民阳建平7岁的儿子阳彪不小心掉进塘里,正在深水塘中一沉一浮,侯德云正巧路过。他一边叫其他小孩急忙回家报信,一边奋不顾身跳入塘中,将逐渐下沉的阳彪抱上岸来。

1996年下半年,魏家湖村决定修通7、8组连接大公路的简易公路时,家境并不宽裕的侯德云,平时非常节俭,但为了支援村组的公益事业,他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地拿出200元,还带头义务投工,在他的带动下,捐钱投工的络绎不绝,使这项工程得以很快完工。

1997年“双抢”时,一天半夜,邻居侯德祥农药中毒,全家人急得团团转。侯德云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后,赶忙起床来到了侯德祥家。当了解到详情后,侯德云转身摸黑往3公里外的新堤村为侯德祥买药急救。奔波忙碌了整夜,终于把侯德祥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

1997年11月间,侯德云挑一担谷去机房碾米,正碰上同村外乡籍人小郭承包的鱼塘放养的鱼“翻塘”,小郭急于用抽水机换水为水塘补充氧气,不巧,抽水机突发故障,小郭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对柴油机内行的侯德云看到这情况,主动地帮小郭修抽水机,一直干到正午才排除故障。小郭感激不已,留他吃中饭,这时侯德云才想到自家等米下锅的事,才立即赶去碾米。

望城湖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打稻机、抽水机。侯德云在部队所学的修理技术在家乡派上了大用场。每逢紧张的“双抢季节”,不论给谁帮助,他都随喊随到,为乡亲们义务修理。他一年最少要帮大家修理五六十次。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12万亩农田、13万人口的大众垸危在旦夕。是年8月23日凌晨3点40分,大众垸靖港哑河的湘江大堤,经过外洪内涝浸泡了70多天,在外洪高危水位强压之下,内堤坡下的20米处出现管涌险情,水柱不断往上翻滚,情势万分危急。侯德云与同村的80名抢险队员,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火速赶往现场。侯德云妻子追赶着将衬衣送给他,担心他着凉引发心脏病,一路上村民组长阳建刚知道他有病,关切地问他能不能抢险。抢险心切的侯德云认真地说,水情就是命令,抢险如同战场,还顾得那么多!

一到抢险现场,按照现场指挥部的决定:每组先下去一人,赶急压浸。侯德云看着险情心急如焚,一马当先,还没来得及脱下另一只鞋,就跳进了两米多深的水中,大声喊道:“快递沙袋来”。他一袋袋地快速接过沙袋,一次次地潜入水中把沙袋压入水底。底层冒出的浸水如冰,冻得侯德云嘴唇发乌、全身发抖,可他咬紧牙关,坚持奋战两个多小时。

年过花甲的村民组长准备二批下水,侯德云不忍心让他轮班,坚持不肯上岸。头上烈日炎炎,水底冰寒刺骨,这时侯德云强忍着干,时间已是10点多钟,水下作业已有6个多小时的他,向水底压下20多吨沙卵,终于引发胸部发胀,体力难支了。

中午11点多钟,侯德云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全身冒冷汗,浑身无力,他带着难忍的痛苦,从抢险现场回到了家中,一进大门就疲惫不堪地躺在堂屋的地上,妻子看到他,以为他劳累过度,给他洗脸、端茶之后,也和往常一样,让他粘凉散热地躺在地上静静地休息,慢慢恢复。万没想到妻子忙一阵家务之后来探望他时,他就长眠不醒了。他把生命的光辉洒向了他挚爱的抢险大堤,大众垸终于保住了,但他匆匆地走完了人生42个春秋。

1998年8月26日,中共望城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向抗洪英雄侯德云学习的决定》,授予他“抗洪英雄”称号。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他在平凡岗位上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友爱精神;学习他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辞劳苦,甘当“尽力牛”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中共长沙市委、市人民政府、长沙警备区作出《关于向抗洪模范侯德云同志学习的决定》,授予侯德云“抗洪模范”和“长沙市学雷锋最佳个人”称号。

1998年9月3日,江泽民总书记来湖南洞庭湖区察看灾情,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时,对侯德云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1998年9月1日,中共湖南省委追认侯德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9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侯德云为“革命烈士”。

侯德云牺牲后,中共望城县委宣传部和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组织侯德云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三湘大地掀起了学习侯德云的热潮。侯德云的先进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湖南人民夺取‘98抗洪斗争全胜的士气;侯德云的“尽力牛”精神,在抗洪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2004年,望城县雷锋纪念馆新辟展室,介绍了侯德云的先进事迹。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